[面料设计]时装化对运动服装面料设计的影响
生意社3月19日讯
服装的时装化时期与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的时间基本相同。19 世纪 50 年代,查尔斯•弗莱德里克•沃斯打破传统宫廷服装局限,塑造出崭新的形象,不仅自己获得“现代时装之父”的盛誉,更开创了服装的时装化时期。此后包括运动服装在内的服装设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不断更新和进步,反映出体育文化变迁的轨迹。
体育服装结构款式的变化
服装时装化后,运动服装在身体上的覆盖率由19世纪末的94%、20世纪20年代的57%、70年代的31%发展到80年代的比基尼覆盖率仅为9%。其结构的大胆改变有着显著意义,是人们对当时传统服装功能的一次革命。
(1) 扩大了体育参与群体
传统的服装设计一直把女性禁锢在拖曳及地的长裙中。服装刚刚进入时装化时期,由于工业文明的飞跃发展和社会宽容度的增大,女性获得了较大的自由。设计师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及时推出“新女性”风格服装。这种服装有一个明确的倾向,即是女装具有男装风格。它便于活动,成为极适合当时社会的一种服装风格,也因此吸引了女性参与到如骑自行车、打球等体育活动中来。此后,专门针对女性的高尔夫球、网球等运动服装不断设计和改良,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轻松自由地享受运动快乐。
(2)增强了体育活动的灵活性
体育活动讲求动作的灵活和舒展。但是在20世纪前,许多运动服装的设计束缚了体育项目的发展。这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服装逐步被某一阶层规范化所造成的结果。服装设计时装化后,体育服装开始了由繁到简的设计过程。一些球类活动中女裙的长度逐步缩短至踝部,到20世纪50年代逐渐短至膝盖处并被认为是最标准的式样。上衣则设计成紧身,衣袖宽松、袖口收紧,既便于肘部活动,又干净利落的服装款式。 1922年Suzanne Lenglen对网球女装进行革新并定位为简练的白色凸纹亚麻布短裙、简单的帆布体操便鞋和巴拿马草帽或头巾,给人整洁、优雅的感觉。1936年,美国选手Helen Jacobs又首次尝试穿短裤参赛并轻松获胜,赛后她把自己的胜利一半归功于这条短裤。随着体育项目的增加,人们随之为每一个体育项目都专门设计了独特的服装,如游泳、水球、棒球、曲棍球、田径、划船等。这些服装满足了不同运动肢体活动柔韧和伸展性的要求,并为体育运动的全面普及和发展以及现代奥运会的举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体育服装图案、色彩的变化
(1)体育服装图案、色彩的变化满足不同的审美需要
服装除了满足实用功能外,还要实现人们对美的追求。体育运动中,服装作为体育装饰美的要素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性。进入时装化时期以来,体育服装色彩由原来单一色慢慢拓展到多种色彩,服装的图案也从无到有,并且开始有了追求个性色彩、个性图案的设计。
色彩是构成服装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整个服装的灵魂所在,不同形式的色彩组合产生出不同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感受,也能满足运动员不同的气质和外型特点。在体育服装发展过程中,其色彩随着季节、环境、运动员的需要、音乐以及特定的条件而做出调整和变化。图案在服饰上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它是服装整体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服饰图案的对称美、比例美、韵律美等可增加服装的审美效果。体育服装所有的装饰不是单纯的美饰,其色彩和图案不仅满足体育运动参与者的个人喜好,还可以渲染运动技术的表演,甚至可以通过色彩图案产生视错觉以增强视觉美。所以说运动服装的色彩、图案的装饰与运动和运动员本身的相宜得体是体育服装设计发展的基本认识。
(2)体育服装图案、色彩的变化满足不同的心理需要
视觉传递着色彩信息,不同的色彩组合最能通过生理和心理的感应,触动人们的情绪,甚至会对运动员本身产生影响。不同冷暖、明度、纯度的色彩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不同的视觉感观,也是不同的心理刺激与反应,进而影响参与者的运动成绩。“有试验表明:不同颜色的运动服装可导致人体出现不同的生理反应,混乱的图案可导致过快地出现视觉疲劳和不自觉的视觉回避。”基于这个结论,人们选择能把运动员和观众的视线干扰减至最小的灰色作为裁判服;设计密集的图案给对方制造心理压力,使其出现时间和空间的判断错误;利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及杂乱的图案,引起对方视觉疲劳和不自觉的视觉回避。除此之外,冷暖色引起的不同心理效应也被运动服装设计加以利用。
(3)体育服装的图案、色彩彰显不同的民族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内涵。”优秀的服装设计不仅在功能、造型、色彩和装饰等要素的配合上要统一,同时在设计中应蕴涵一种价值观和文化属性。在全球性比赛的舞台上,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服装使整个民族的形象和荣誉以这种符号语言植入运动员和国人心中,运动服装所具有的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