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品牌——产业链发展的核心要素
生意社3月21日讯 要素品牌的打造,是产业链发展的核心要素
“中国服装行业未来面临的竞争将是全球化的竞争,而全球化竞争比拼的就是产业链的综合实力,本质上是产业链的竞争。”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在2011年年中的一次采访中如是说道。
已经过去的2011对整个服装行业来讲是极为艰巨的一年。生产成本的全线上升、企业的资金链困境及全球经济不景气都使中国服装业面临着严峻地挑战。
与此同时,维持中国制造业以低价优势决战世界市场的“人口红利”也在“刘易斯拐点”的倒逼下逐渐消失。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数据结果印证了众多研究者关于人口增速下降、老龄化加速的预测。
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中国的老龄化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点,0岁-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公布的数据确认了中国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窗口期即将关闭。
那么对于长久以来依靠低价人工成本制胜的中国服装业,该如何应对这个危机?
“2011年是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接之年,实际上已成为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分水岭,行业全面进入到转型升级的新的发展时期。”陈大鹏会长坚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转型升级将是中国服装业的重要课题。
“转型升级”这个话题在近年来对中国服装人来讲并不陌生。转型升级年年在谈,可究竟要如何去实践?
在2011年10月举办的中国服装大会上,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说道,中国服装行业由“大”变“强”,必须依靠行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链集成创新体系。
所以,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便是构建创新产业链,而这首先要从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效对接谈起。
对接先行
“随着企业数目的增多,产品品种的增加,用传统的办法已经没有办法实现这种信息的对接了。当我们面对着海量的信息,成千上万的设计师与成千上万的面料企业,如何找到与自己匹配的资讯?对于服装企业来说,面对众多的面料商,如何找到合适的供货商?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就要依靠有效对接。”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冯德虎在“2011长三角时尚女装品牌与中国流行面料企业专场对接会”现场谈到面料对接对服装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而行业也为实现这种对接做了大量的工作。
除了长三角的女装面料对接会,业内人士也为面料和服装企业实现有效对接做了大量的工作。
2011年举办的两场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2011年12月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创业园举办的“2012/13季流行面料与服装品牌对接会”及在2012年初刚举办不久的“‘布满全球’2012中国轻纺城精品时装面料展示会”……
对于展会对接这种快速有效的方式,面料和服装企业相关人士都表示认可。参展杭州女装面料对接会的东联丝绸总经理俞鹏飞对记者说:“我觉得这种对接会的形式很好,成本低,效果也不错。我们希望以后能够多举办这种形式的对接会。”
在深圳“布满全球”对接会现场,伯柔服装的设计总监彭雪丽告诉记者,展会现场这么多的高档次的面料,让她感到意外,轻纺城面料进步很快,而且与国际上面料相比,同样的品质,轻纺城是面料原产地,价格更具竞争优势,她今年可能会多去轻纺城选购。
但对接会能连接的是“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之间的关系,而要完成各产业链环节间的深层次对接,就必须在产品开发之始做好相关的调研沟通工作,甚至是买卖双方共同进行产品研发,以实现双方的“无缝对接”。
“我曾经考察过一家意大利专制男袜的企业,一年推出两千多款,专为阿玛尼等大品牌做贴牌,但它的装备却很陈旧,原来它只是根据实际生产设计需要,与袜机生产商联合在老的装备上不断地进行改进。”陈大鹏会长对记者说道,“这是一个及时了解各自需求、上下游联合研发的非常典型的例子。缝企把握下游需求,设备要改造升级,就需要联合研发。”
确实,生产技术的革新,设备的升级,依靠的不仅仅是“闭门造车”式的自主创新,更需要的是设备企业调研服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设备改造。如此,即便是一个小部件的改进,也会在市场掀起“大波澜”。
“我们在新产品研发之初,都会有专门的部门对我们的设备使用客户进行调研,以此来作为新品立项的重要依据。”在CISMA2011展会现场,西安标准展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同时,我们还会定期对客户使用情况进行回访,了解用户在使用设备中遇到的情况,以及时改进。”
对服装企业来讲,服装设备的更新周期一般都比较长,所以,行业除了关注“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外,同样关注的还有微小部件的改进创新。
2011年5月,在TEXPROCESS2011期间,由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举办的“技术创新奖”评选中,标准公司的X-FEED和VETRON技术独揽备两个获奖。
记者了解到,X-FEED是连续送料设计,可使缝线张力较之前的平缝机产品降低35%,最大针距达到9mm,双送布牙构造实现平稳、连续送布,同时在使用光滑薄料缝制时,可有效防止缝料错层,使缝纫操作更加流畅、高效;而VETRON则是一个全新概念,把缝纫机功能模块分别设计成大的组件,通过模块的更换,实现不同机型、功能的转换。
但对于获奖的这两项技术,西安标准副总经理余守旗却坦诚,这不是颠覆性的技术,“而是颠覆性的理念”。而“颠覆性理念”的“创造”,依靠的就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层次调研把握,从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入对接中迸发科技创意。而每一次科技创意反过来深化了各产业链环节的对接方式,“重塑”产业链。
科技重塑
“服装强国要求全行业的科技贡献率要在40%以上,争取向发达国家科技贡献率80%的目标迈进。目前我国服装行业科技贡献率是美国的一半,约为40%”。中国服装协会科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闻力生一语道出科技在“服装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我国服装的科技化之路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要走。加速中国服装科技化的关键就是提升行业的“科技贡献率”,科技贡献率俨然成为今年行业转型升级的高频词汇。
“提高科技贡献率就是要以科技创造市场先机,以科技创造超值效益。”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企业要用最先进的技术武装自己,要加大研发投入。”
在杜会长看来,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基础,也是本轮产业升级的主线。任何创新均离不开科技支撑,只有产业科技水平达到相应层次,行业、企业才可能顺利实施品牌战略、走出去战略、资本战略、集团化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产业战略转移布局。
而服装的科技创新,体现的不在于服装本身,更多表现在服装生产制造的过程中,蕴藏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服装行业)科技进步的关键要素,在于高新技术装备的应用。以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为特征的高技术含量装备,正在成为服装企业的普遍需求。”
近年来,自动化设备已成为服装企业应对“三高两荒”的决战利器。而自动化设备的典型代表,就是近年来广被服企采用的机电一体化设备。
所谓机电一体化缝纫机,简单点说就是缝纫机的刺布、挑线、钩线、送料等执行部件仍沿用原机械结构,而控制方面则采用电子或微电脑系统。形象说来,就是采用了电子或电脑控制后,变部分机械劳动为自动功能,如自动停针位、自动线迹、自动加固缝、自动换色线等等。这就将大量的劳动力从生产线上解放了出来。
“机电一体化的设备不仅使用工人数减少了,而且由于采用统一尺寸、统一标准,细节更加接近完美,做出衣服的品质也会有明显的提升。”天津晟鸿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付艳英决定加大公司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投入,以应对时下的“用工荒”。
了解到服装企业忙于应对市场倒逼下的“转型升级”,居于产业链上行线的设备企业也适时针对市场推出大量的自动化、智能化等科技设备。
在CISMA2011展会现场,自动化、智能化服装设备成为企业的主打产品,并且在参展产品结构中占有绝对性的优势。
自动化服装设备的普及应用,以科技助力服企的转型升级,同时也改变了服企的生产运营风貌,节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能。
有关部门就科技化的产业化应用进行了一项调查,对一款自动开袋机在服装加工工厂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跟踪统计。结果显示,在做夹克衫内口袋工序上如依照原传统工艺需要8个人,现在用了自动开袋机后只需要1个工人即可,节约7个工人。
自动化、智能化虽然为企业节能、高效地生产运作助力颇多,但如果缺少信息化,服装行业供应链竞争优势仍然会大打折扣。
“中国服装行业“十二五”规划的五大战略中,科技兴业战略是极重要的战略,其核心工作就是信息化建设。”陈会长认为,信息化对行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未来服装行业的竞争是供应链的竞争,在促进产业两化融合、打通产业供应链的企业建设中,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它是我们科技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信息化可以带来市场中的快速反应机制和产品控制机制,“快速反映”是品牌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快”,就必须依靠信息化等高新科技的支撑。”
信息化建设即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收集、整合、传输并应用服装设计、加工、销售等环节中的信息,从而实现服装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企业效益。
鉴于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意义,服装企业也非常关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我们有ERP为核心的财务系统,还有设计阶段的PLM和分销系统的鼎捷软件,这三个系统帮助我们重塑企业价值,融入到新商业文明中。”美特斯邦威CIO闵捷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果颇为满意,“ERP体现了财务结果和财务报表情况,PLM解决了开发阶段的效率问题和协同问题,而分销系统解决了供应链后端的问题,包含电子商务运营平台。”
“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不在于信息系统是否先进,而在于业务模式的巧妙与否。”雅戈尔集团副总裁兼CIO韩永生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信息化技术能否同企业形成有效的磨合互动体系,“从销售前端逆流而上的信息化之路,最终触动的是企业的‘神经中枢’,对雅戈尔来说,制造方面的问题并不大,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产能过剩,关键在于激活销售终端,按照业务需求设计信息供应链。”
可见,先进的技术固然重要,但技术在企业的个性化“定制”才是企业在市场决胜的关键因素。业界一直以来都有着“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送死”的笑谈,这也无不隐含信息化对于企业来说虽是必然的选择,但却举步维艰的尴尬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配套企业关注服装企业的信息化需求,相继推出最新的信息化产品。在CISMA2011展会上,格柏将中国作为其PLM解决方案亚太区推介的第一站,而力克也在展会的现场讲解其“全数字化服装生产”应用实例。配套企业看到了信息化解决方案在中国服装产业的市场潜力,但能否根据企业运营实际来设计提供配套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才是其能够抢滩市场的关键。
服装行业的科技化率要从40%追赶发达国家80%的水平,我们应该看到的除了未来的发展潜力,还有将要应对的挑战,而这就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通力合作以切实将科技转化为竞争力。
“制造”品牌
产业对接和科技化强化了中国服装在世界市场的竞价优势。但随着MADE IN CHINA的席卷全球,带给服装行业的不是品牌认可,而是廉价标签。
“我们的综合硬实力已经不差。而当前价值创造的核心是软实力,是品牌价值。”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说道。
从OEM到ODM,从低端制造到奢侈品代工,中国的服装产业链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我们虽然有着制造奢侈品的生产线,却未能带来奢侈品的溢价值。究其原因,就是行业软实力的缺失。
为此,行业近年来一直在强力推进转型升级。转型升级除了要求服装品质上的迈进,更需要的行业软实力的提升,以期增加服装的附加值。
“我们的生产成本一般在四百到五百人民币,但是到国外的销售价格一般会有八百到九百欧元。”广东一位代工奢侈品的服饰公司负责人说道。
奢侈品在市场上享有极高的溢价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首席顾问赵忠秀近日表示,奢侈品的直接成本,包括原料和生产制造成本,不会超过售价的10%。
而造就高溢价的关键就在于品牌,因此,要提升行业软实力,首先要制造品牌。
当然,品牌的制造不可能一蹴而就。
世界奢侈品协会于近日公布了全球十大顶级时尚品牌,这些品牌全部集中于欧洲。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品牌,尤其是顶级品牌的创建,需要的是良好的工艺传承和文化积淀。
探究世界大牌的形成史,不难发现,大多品牌的造就都会依托产业集群地的品牌效应。正是因为有了英国的羊毛面料,意大利的手工,法国的设计,才为欧洲服装大牌的扎堆出现提供了“沃土”。
文化的积淀需要经历时间的磨砺,当下中国制造品牌最关键的就是优良的工艺传承,这不仅是形成历史积淀的前提,更是造就品牌的基础。只有良好工艺的传承才能聚合形成产业集群地效应,而产业链各环节的品牌打造,才是“制造”中国服装品牌最有力的推动力。而中国服装品牌的打造缺的就是产业链各环节上的品牌效应。
正如使杜邦公司名声大躁的莱卡纤维,很多人甚是不解,因为因为氨纶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东西算不得新面料。有人感叹杜邦善于创造标准,制造流行。但归根结底,这离不开杜邦的品牌效应。
服装品牌实际上是产业链品牌的聚合,服装品牌的制造离不开产业链的推动。
中国服装产业链的品质早已由代工PRADA、ARMANI等一线奢侈品来证明,而行业未能形成国际奢侈大牌高溢价的关键就是我们品牌的缺失。试想,在中国的产业链中,面料有兰精、拉链有YKK,缝纫机有BROTHER(兄弟),CAD有力克,PLM有格柏,那中国服装名牌的制造还会远吗?
产业链不仅能助力服装品牌的制造,而品牌产业链的发展甚至能够引导服装行业的趋势走向。
深谙高级定制的人一定都听过SCABAL(世家宝),这款出产自英国的面料被誉为“金钱能买到的最好面料”。
几十年来,SCABAL尤其以新布料的研发创新著名,面料上的重大技术突破几乎都由它发起。从16.5微米羊毛技术,super150支面料,以及现在号称“巅峰”(summit)的“超级二百五”(super250)支毛料,价格高到2000英镑一码。SCABAL的每一次创新,都给高级定制带来了时尚新风潮,几乎所有的高级定制都会随着SCABAL的面料趋势来更新产品,标榜潮流高端。
而SCABAL品牌塑造的秘辛也许从其企业信条可见一斑:在源料上,我们从来没有削减成本。正是多年在品质把控下的不断创新,才制造出这样的高端品牌。
近日网络盛传朝鲜已故领导人金正日的时尚ICON标签,而对于他一向钟情的定制西装,列出来不是高级定制的品牌店,而是SCABAL面料,这彰显的就是品牌的力量。
就像离开SCABAL的高级定制定会暗淡许多一样,产业链上的的各环节对服装品牌的塑造极为关键,而面料在其中绝对是基本和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