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质监局召开服装服饰产品质量分析会
生意社3月23日讯 多次出现在国家、地方两级抽查不合格“黑榜”上的海恩斯莫里斯(上海)商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H&M系列产品在上海市场的营销、推广,该品牌产品由瑞典总部统一发单生产、统一配货。面对这样水土不服的跨国“巨头”企业如何监管?上海市质监局并不是简单的一罚了事,而是召集有关方面专家,坐堂问诊,开出药方。记者在日前召开的服装服饰产品质量分析会上真切体会到了这一点。
自国家强制标准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2003年11月27日正式发布以来,纺织产品因涉及人身健康安全而被列入产品质量监督的重点,监管部门每年都要对纺织产品要进行监督抽查。
去年,上海市质监局对本市生产销售的休闲服装、羊绒衫、羊毛衫、羽绒服、西服大衣等5类秋冬季服装进行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共抽查各类服装207批次。经检验,判定为不合格的有30批次,抽样合格率为85.5%,低于全市监督抽查平均抽样合格率2.5个百分点。
根据对服装服饰产品历年抽查的情况分析,与会的专家指出,问题最多的是纤维含量不合格,几乎涉及各类监抽产品。而使用说明不合格情况近年来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企业贯彻执行得比较到位,但在个别方面仍需要提高。pH值不合格情况近年来也呈下降趋势,但仍保持相对比较高的比例。色牢度不合格情况呈现波动,近年来有下降趋势,但比例也相对较高。甲醛含量、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等生态项目不合格情况保持较低的比例,说明企业对产品生态健康安全比较重视。
在本次分析会上,专家指出生产企业对标准不了解,或对标准中指标要求理解存在在偏差,造成服装产品设计、生产中存在缺陷,这是出现上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一些国外品牌进入国内市场后,由于不熟悉相关国家标准,从而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出现较严重的系统性问题。另外,服装服饰产品标准比较多,适用范围上存在着一些交叉,再加之一些企业对服装产品的标准体系理解不够,使用不合理,最终影响到服装服饰产品质量。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生产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进货验收制度,在进货检验时未对主要的面辅料进行确认或验证,从而导致关键件材料失控,造成产品质量或是明示的纤维含量存在较大偏差。一方面,部分企业缺乏对供应商的有效控制手段,尤其是辅料辅件和配料配件供应商的质量控制,缺乏有效手段控制供应商降低批次差异;另一方面,验证过程中缺乏有效手段,无法有效避免专用测试样的情况发生。
同时,企业对产品的加工工艺、原料品质控制管理不严,造成原料混用的情况,而在后续的加工中缺乏有效的验证,就可能导致纤维含量的偏差;或出于成本控制考虑,简化流程工艺,洗涤、烘干等处理工序不严格,导致pH值、色牢度、甲醛含量以及毛纺产品中的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质超标。
对于专家们作出的“诊断报告”,参会企业表示很受用。质量分析会上,上海市质监局要求企业强化第一责任意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生产,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消除产品中存在的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隐患。经销企业也要加强管理,严把进货验收关,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对供货商提供的各项信息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验证,对于安全性指标更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必要时委托相关的检验部门检测验证。《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