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进口服装10.2%色牢度不合格
生意社4月9日讯 进口服装向来被视作品质的代名词。近日,来自国家质检总局的检验结果却给出这样的信息:进口服装质量安全堪忧,2011年全年批次不合格检出率达10.2%,其中有861批因涉及安全项目不合格而被退运或销毁。
“上档次”的进口服装向来受消费者追捧。据统计,今年前2个月,浙江省进口服装以及衣着附件2473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其中,2月份当月浙江省服装进口值达到1358万美元,同比增长1.1倍,环比增长21.7%。
检验检疫部门相关人士提醒,在选购进口服装时,尽可能了解我国对进口服装强制性标准要求,了解进口服装可能存在的危害,掌握购买进口服装一些必备常识。
国货复进口服装约占五分之一
“消费者要区分原产地和进口国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检验检疫部门相关人士说,很多人迷信进口服装,觉得进口货上档次。其实,很多外国品牌的服装,都是在中国或一些东南亚国家制造,成品之后再发回品牌原厂地进行验货,最后再发往全球各地销售。
由于国产服装贴牌出口后,品牌商在全球统一配售,国货复进口在全部贸易量当中占据了相当份额。1-2月,浙江省国货复进口服装468.8万美元,增长21.2%,占19%。2月份,浙江省自欧盟进口服装600万美元,同比增长1.7倍,占同期全省服装进口总值的44.2%;国货复进口服装256.5万美元,增长1.2倍,占18.9%。
全部交易额里,一般贸易进口超9成,加工贸易进口大幅下降。1-2月,浙江省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服装2266万美元,增长30.9%,占同期全省服装进口总值的91.6%;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143.7万美元,下降26.9%,占5.8%。
浙江电子口岸相关人士表示,随着国内居民收入的逐年递增,对中高端服装的购买力水平明显提升,加之近几年走出国门经商、旅游的浙江人与日俱增,对国际品牌的认知度在提高,中高端服装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为国际品牌服装在国内市场扩大份额提供了机会。
“此外,由于欧美经济不景气,中高端品牌服装在当地销售大幅下降,不少成衣品牌纷纷将市场开拓目标瞄准了消费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这也拉动了浙江省服装进口增长。”有关人士介绍。
安全和成份指标
不合格现象突出
从国家质检总局的检验情况看,进口服装的质量情况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自2011年1月1日起,国家质检总局将部分进口服装纳入强制的监管范畴。全年批次不合格检出率达10.2%,其中有861批因涉及安全项目不合格而被退运或销毁。
检验检疫部门相关人士介绍,进口服装的安全和成份指标不合格现象非常突出,色牢度、成份标识不符、pH值超标成为“重灾区”,其他不合格项目还涉及甲醛含量超标、禁用偶氮染料不合格等。
服装某些指标不合格的话,表面上很难看出来。检验检疫部门人士解释,“服装在生产过程中,因印染等生产环节需要加入各种染料、助剂等化学制剂,而在后整理过程中由于漂洗不充分等,会使得部分有害物质残留在纺织面料上。”
“为将品牌发源地标注为原产国,国外品牌服装商仅将最后加工程序留在本国国内。部分国外品牌服装以未加商标、缺少拉链等遗留最后生产环节的半成品形式进口至本国国内,然后再到国内加工厂代工完整后进入销售环节。”
这样做的原因是,实际销售时可以将品牌发源地标注为原产国。此外,将国外代工后的半成品运回品牌发源地国内,由于“半成品”价格并不像成衣那么透明,成本难以核定,可以规避一部分进口环节税。
延伸
购买进口服装注意事项
-进口服装原产地标识的辨别。看衣领商标的附近或者下摆侧缝的洗唛上标注是哪国制造的,对于法检进口服装,还可以要求经销商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辨别真伪;
-服装散发异味的辨别。看有无发霉、鱼腥味、香味或防臭味,散发异味说明有过量的残留化学试剂存在。
-服装号型的辨别。不同国家及不同品牌的企业对服装尺寸大小的标注方式都不一样,消费者应首先根据中文标签中我国的号型标注来选择合适的服装尺寸;
-安全类别的辨别。我国将服装的安全类别分为A、B、C三类,在购买进口服装时,需特别留意服装中文标签上注明的安全技术类别。
(来源:国家质检总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