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企业需走出误区 实现真正盈利
生意社4月10日讯 目前企业在理解影响盈利因素方面主要有三个误区:一是把引进先进的设备当作是引进了先进技术;二是认为规模的扩张比质量提升的盈利空间大;三是认为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就可以盈利。
近两年来,从国际国内大环境对行业的影响可以看出,国内大部分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较弱,盈利能力逐渐下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简单地比较,我们差的不是设备、不是人才,而是我们的经营管理理念。有些理念,我们已习以为常,根深蒂固,却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利润获取能力。
误区1把引进设备当作是引进先进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尽管在各个领域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效果,但是,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在许多领域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因此引进先进技术成为企业的首选。国际经验表明,技术引进可以使引进方迅速取得成熟的先进技术成果,不必重复别人已做过的科学研究和试制工作。它是世界各国互相促进经济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但是,很多企业在引进技术时,错误地理解为把引进先进技术等同于引进先进设备,花费巨大的成本代价引进昂贵的生产设备,想借此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当先进设备给企业带来甜头的时候,确实令企业沾沾自喜,生产出了别人无法生产的产品,创造了别人无法创造的利润,同时也觉得自己拥有了先进的技术,认为引进了先进设备就等于引进了先进技术,忽略了技术与设备的区别,忽略了设备老化、淘汰后的问题,因此造成盈利能力低下。
那么,什么是引进先进技术呢?
人们常将“技术”广义化,把技术分为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就是技术知识、经验和技艺,属纯技术;硬件技术是指机器设备之类的物化技术。只从国外购入机器设备而不买入软件技术,一般称之为设备进口。若只从国外购入软件技术或与此同时又附带购进一些设备,这种行为才能称为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的目的是为提高引进国或企业的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要达到目的只有引进软件技术,通过自我消化吸收,才能做到。
因此只引进先进设备并不等于引进先进技术,通过引进设备而掌握、消化、吸收了其中蕴含的技术,才能真正引进技术,才能解决设备老化、淘汰后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在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的同时,产生了引进结构不合理,来源单一,重“引进”、轻“消化”,研究开发人才不足等问题。我们应采取提高引进能力与效用、提高技术再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和培养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对策措施,以提高我国的技术引进水平。
误区2注重扩大规模忽略质量提升
企业对盈利的另一个误区则是认为规模大于质量。
我国企业规模的不断重组扩张使得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靠外延扩大规模的方式普遍存在,通过上设备、扩厂房、新建厂区、兼并联营等方式扩大规模,结果使得自己的产量越来越多,表面上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认为通过规模扩张,可以扩大产量,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规模扩大不仅不可能带来想象的效果,甚至有可能成为企业负累的开始。
目前,人们的需求主要是个性化需求,追新求异成为社会的主流,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慢慢受到人们的关注,对质量的要求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价格已经不是决定人们购买的关键因素,因此规模扩张带来的价格上的优势越来越弱;同时,扩张的结果使得产能过大,超出市场需求;由于不注意质量的管理,使得因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成本越来越高,这更削弱了规模扩张带来的优势。
同样一家企业,如果企业准备使利润收入增加一倍,若采用规模扩张的方式,该企业必须投入与相当于现有规模相当的资金、设备、土地、人员等,耗资巨大;而若采用质量提升的方法,则仅需投入很少的一部分资金用于质量改善,根据质量法则,质量提升1个百分点,其在市场上的售价将会提升10%左右,而相同的生产成本,其售价每高出10%,则其利润将会提升近100%。
所以,企业要获取更好的盈利能力,不能过分依赖规模,而应该首先关注质量,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质量成本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质量提高的结果是一方面提高社会信誉,促进销售,提高了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因为质量的提高使得因质量问题而引发的报废费用、返工费用、维修费用以及索赔费用等降低,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我们经常看到的报道是,某某品牌的产品全国销量第一,可是没有人去关心销量第一的背后到底花费了多少成本,投入了多少资源,带来了多少效益。
误区3以为产品合格就能赚钱
认为能够生产合格的产品就能赚钱,这是目前企业存在的另一大认识误区。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合格产品。
判断产品合格与否,必须要有一个判定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的标准。符合这个标准,就是合格产品,不符合这个标准,便是不合格产品。
《产品质量法》第26条规定了判定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的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品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格的危险,有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二是产品须具备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三是产品质量应当符合在产品或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也就是说,只要产品质量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存在着不合理的危险性,或者产品不具备基本使用性能,或者不符合生产者、销售者对产品质量作出的明示承诺,具备上述三种条件之一者,就可判定质量不合格,其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反之,只要企业提供的产品符合上述标准就是合格产品。
从对合格品的判定中可以看到,任何单位提供的产品都是合格的,否则就不能上市流通。那么,认为生产了合格的产品就能赚钱的理念就站不住脚。因为只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是对企业的最基本的要求,合格的产品是没有竞争性的,是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攻击的,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市场很容易被切割出去。最关键的是,因为其产品没有差异化,很容易与竞争对手形成价格战,从而削弱了公司的利润。因此,不能仅仅认为生产了合格产品就能赚钱,而应该在合格产品的基础上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有特色的产品,这样竞争对手很难攻击,市场稳定,从而才能带来利润。
综上所述,制约企业盈利除了所处的行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宏观因素外,企业自身的理念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企业应该摒弃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把思想从注重技术、扩大规模和只满足于生产合格产品等方面转移到依靠管理、质量、特色等方面上来,以期获得更好的盈利空间,提升自身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