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淳安:古老的蚕宝宝传人青黄不接
进入4月份,杭州淳安等地的农民开始忙着准备桑叶,喂养春蚕。
近年,蚕茧和生丝价格波动不小,农民养蚕的积极性也随之起伏。2010年以来,茧丝行情曾一路上扬,屡创新高,最高时达到43万元/吨。这个价格一度保持稳定,农民养蚕积极性高涨。去年7月前后,情况开始变化。当时(2011年7月),每吨丝的现货价格下跌到36万元。与此同时,一度创下历史新高,突破13万元/吨的蚕茧价格,也开始出现明显松动,一个月内已经跌到11万元/吨以内。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今年茧丝行情保持基本平稳,“预计春蚕饲养量11.68万张,春茧产量5600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市桑蚕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劳动力日趋紧缺,养蚕农户减三成
据调查,杭州全市桑园总面积20万亩,同比减1.4%;去冬今春优化改造(包括基础设施改善和新增综合开发利用面积等)1.6万亩。规模化程度提高了不少。目前规模化面积约占全市桑园总面积的近80%,千亩以上面积达5.8万亩,占总面积的近30%;
一个难题是,养蚕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日趋突出。杭州市蚕桑学会相关人士表示,蚕业生产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特别是有文化、有技术、劳动能力强的养蚕人急剧减少,从事蚕业生产的人群老龄化日趋严重,弃桑不管、有桑不养蚕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市养蚕农户数为9.31万户,2011年为6.21万户,减33.3%。
“十天养蚕法”,缩短饲养时间
以前,从小蚕饲育到鲜茧出售,一般需要30天左右。在这段时间里,要让蚕宝宝吃好睡好。养过蚕的人都知道,这可是一门细致活,稍微不注意,损失可就大了。
为改善劳动力不足的局面,淳安试验成功了一种新的养殖方法,叫做“十天养蚕法”。桐庐县茧丝绸总公司张建华介绍,“十天养蚕法”是指对小蚕和大蚕进行分开饲养。小蚕由村里的养蚕能手集中饲养,至四龄出售给蚕农;一般农户只养大蚕,每期蚕在蚕农自己家中饲养时间仅十天左右。
“十天养蚕法”有效解决了小蚕饲养缺技术、缺设施及劳力不足等实际问题,改变了农民全龄饲养的传统模式,是生产管理模式的一大突破。市农业局相关人士说,预计今年淳安县推广量可达3.5万张,其他各县(市)也在积极推广中。
据了解,2011年,淳安县在汾口镇、浪川乡、姜家镇等5乡镇,已建立“十天养蚕法”示范点121个,饲养蚕种5744张,涉及农户1058户,每张蚕种平均增收4.1kg,增加蚕茧23552kg。按平均茧价2000元/50kg计算,蚕农实际增收94.2万元。“每张蚕种可节约成本90元,共节本51.7万元。合计节本增收145.9万元。”
茧丝市场波动大,影响蚕农收入
市桑蚕学会相关负责人分析,以蚕茧生产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以对外贸易为主的经营方向,加上几十年不变的丝绸产品,经常引起国际茧丝市场剧烈变化和价格大幅波动,带动蚕茧价格大起大落,造成蚕农收入和生产积极性不稳定,制约着蚕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不过,今年的市场被不少业内人士看好。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我国内市场对丝绸产品的接受度增强,丝绸企业竞争力加强,对生丝的需求会增加。一个典型的例证是,蚕丝被的异军突起,增加了蚕茧消耗量,去年我国蚕丝被所消耗蚕茧占到总茧量的相近20%。
与此同时,由于天气等原因,部分地区蚕茧可能出现减产。据市桑蚕学会相关人士介绍,从国内的情况看,今年因较长的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广西蚕茧产量的减少已成定局,预计较常年减少一批,比2006、2007年减少近两批,蚕茧产量至少减少1.5—2万吨。
上述人士还提醒,蚕茧收烘企业直接影响茧丝的质量。“蚕业经历了茧多或茧少两种情景,在蚕茧偏多时,一些蚕茧收烘企业不替蚕农着想帮助找市场、扩销路,而是大肆压级压价,会造成一些地区蚕农毁桑;在蚕茧紧张时,一些蚕茧收烘企业四处抢购,大量收购‘毛脚茧’,会影响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茧丝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