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海宁市嫁接桑苗生产形势分析
2012年春季嫁接桑苗移栽基本结束,虽然去年底至今年初桑苗价格呈小幅上涨趋势,但每株不到0.3元的均价仍然偏低,受嫁接桑苗原料偏紧、成本上涨的影响,今年桑苗生产总量继续减少,预计全市产苗量跌至1亿株以下,为近20多年来最低。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生产成本持续上涨
1、人工成本占比大
培育嫁接桑苗工序多、周期长,投入人工成本大。据调查,从苗圃地准备、实生苗整理、嫁接、移栽、苗地肥水虫草的管理,到起苗、分级、包装,按每亩嫁接35000株计,共需化费约70个劳动用工。按最低每工80元计,每亩工本5600元。如青壮年男劳力每工不低于100元,而且还请不到。由于桑苗嫁接、移栽等工序季节性强,因此,用工问题制约了规模化育苗,反过来,难以开发和应用机械设施,完全依赖传统的手工操作,人工成本逐年增加,约占桑苗生产成本的60%左右。
2、实生苗量少价高
嫁接桑苗是指将优质高产的品种桑枝条和根系发达的实生苗,通过嫁接工艺组合为新的个体。因此,接穗条和实生苗是嫁接桑苗的重要原材料,我市苗区习惯利用上年培育的桑苗自留接穗条,而实生苗几乎全部从外市、外省购进。苏北、萧山是我市主要的实生苗供货地,由于连续多年实生苗价格维持在较低水平,效益不佳导致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加上2011年秋播桑子季节天气十分不利,成活率明显差于往年,因而2012年春季江浙地区实生桑苗产出量大大少于往年,其中杂交桑苗除供应广西、重庆等蚕区栽种外,其余用作嫁接桑苗的砧木。据统计,我市2012年春季实生苗供应量仅在1亿株左右。由此也使实生苗价格达到历史最高位,2月中下旬苗径3mm以上的实生苗每株0.05~0.06元,比往年的0.02元左右上涨1倍多;苗径5mm以上的每株高达0.1元,甚至超过2008年同规格的嫁接桑苗价格。3月份实生苗涨到每株0.06~0.07元。按每亩嫁接用实生苗35000株,平均利用率80%计,每亩实生苗成本超过2500元,比往年增加1500元左右。
此外,土地租金每亩1000元,农药、化肥、地膜等物资每亩约500元,加上实生苗和人工成本,不计接穗条成本,每亩投入约9600元,按亩产5mm以上的合格嫁接桑苗25000株计,每株桑苗平均成本约0.38元。与我们在5年前调查测算的每株桑苗成本价0.17元相比,提高约1倍。
二、桑苗价格不够合理
1、纵向比较,苗价多年原地徘徊
据统计,海宁市近10年平均苗价每株0.218元,其中最高的2006年每株均价0.5元,最低的2008年每株均价0.08元。近三年苗价略高于近10年的均价,分别为2009年0.25元,2010年0.22元,2011年0.26元。由此可见,10年来苗价没有明显提高,这与社会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和桑苗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完全不对应,按以上测算的育苗成本,苗农亏损严重,或者说苗农的投工成本打对折后能大致持平,即如此辛苦又需一定操作技术的劳动工值仅在40元左右。这对农村青壮年来说远不如上班务工,传统的嫁接桑苗产区后继乏人已成事实,目前以中老年和妇女为主从事嫁接桑苗的现象十分普遍。
2、横向比较,苗价远低于其它苗木
在多种需要嫁接的树苗中,桑苗价格大约是最低的,近10年平均每株0.218元的价格,几乎不及其它嫁接树苗的十分之一。与其它播种繁育的树苗相比,价格上没有优势,生产成本却大大增加。
导致桑苗价格过低的原因比较复杂,虽然我市是全国嫁接桑苗主产区,面向的市场范围较大,但全国桑园总面积基本稳定,而且桑苗的市场需求总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蚕茧丝绸行情波动的影响,以及政府的政策导向左右;再加上不留多年生苗的习惯,因此大多数苗农即使在苗价偏低时也只能亏本出售,导致苗价难以提高。在农户分散育苗、经纪人居间营销、需苗地区组织集中采购的产销模式下,苗农势单力薄,难以左右苗价,最多只能是以消极的、暂时的拒售为抵抗手段。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期望从事桑苗营销的经纪人更多地照顾苗农的利益,但桑苗销售中的恶性竞争,也成为压低苗价的重要因素。长此以往,苗农不能获得合理的利益,就会影响桑苗产业的稳定,也会动摇桑苗经纪人的生存基础。
三、土地资源日趋减少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水果、花卉、树苗等产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嫁接桑苗,又比较适宜规模化种植,与当前土地流转的趋势相吻合。我市传统的嫁接桑苗主产区周王庙、长安、盐官等地纷纷调整种植结构,其中长安镇主要发展鲜切花,盐官镇以行道树苗木为主,周王庙镇葡萄、枇杷等水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原来的嫁接桑苗用地,长安镇桑苗面积从最多时的5840亩下降到1250亩,减少78.6%;盐官镇从1596亩减少到496亩,减幅68.92%;周王庙镇从最多的11958亩减少到4020亩,减少了66.38%。全市嫁接桑苗面积从最高的1992年3.2万亩下降到2011年5千多亩,预计2012年跌至4千亩以下。
2、苗圃地水旱轮作特点
嫁接桑苗圃地实行水旱轮作,是减少根部病虫为害,恢复土壤地力,避免多年连续育苗引起苗木质量下降的重要技术措施。我市苗区习惯采用水稻——桑苗轮作的方法,因此,适宜育苗土地的利用率不高。
综上所述,2012年我市嫁接桑苗生产仍然延续多年滑坡的局面。对于苗农来说,放弃经济效益较差的嫁接桑苗实属无奈的选择,尽管有着上千年的传统和曾经的些许辉煌。然而,桑苗作为蚕桑产业的基础性种苗,需要有相对稳定的生产基地,如果等到全国嫁接桑苗主要产地都慢慢消亡了,怎么来稳定世界第一蚕丝大国的基础?该是到关注嫁接桑苗产业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