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大地遭受饥渴煎熬 桑树等农作面临枯死
7.2万人饮水困难、6万多亩农作物受灾、全县3~4月份降雨量仅为16.2毫米……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旱情紧急汇报上,数据让人触目惊心。持续干旱,让隆林大地备受煎熬。
旱情让村民很想哭
5月4日上午,隆林者保乡热潮袭人。走在者保乡的土地上,每每有车路过,扬起的红色沙尘甚至10米内都看不到任何东西。
该乡种桑养蚕大户何仁扬蹲在焦黄的桑地里,一根根拔掉已经枯死的桑苗。2008年大学毕业后,何仁扬曾外出打工一年,后来回到家乡开始种桑养蚕。今年初,他在者保村南邦屯承包了200多亩的荒地,准备大干一场。
如今,在何仁扬200多亩的桑地里,几乎找不到一株存活的桑苗,一排排长约30厘米的桑苗,就像树枝一样插在地上。“都可以当柴火一样点火了。”何仁扬随地拔出一株桑树苗,轻轻一折,桑树苗发出一声脆响。他投进去的七八万元,眼看就血本无归了,“有种想哭的冲动”。
者保乡海拔较高,很多田地都是“望天田”。因为桑树比较耐旱,何仁扬才决定回到家乡搞种桑养蚕业。如今,他在一个水源处还保养有50多万株桑苗,他寄希望于这个月内能下场透雨,这样的话,他还可以重新把桑苗种下去。若干旱持续1个月,保养着的桑苗也将腐烂。
者保乡巴内村村支书杨芳泽同样是满脸愁云。该村处在大石山区,近年来因地制宜,群众种了4000多亩的金银花,如今正是金银花开花的时候,但是连续的干旱,使得这些金银花都干枯了,用手轻轻一捏,叶子立刻碎掉,如同被烘干一样。
杨芳泽无奈地说:“这些金银花都绝收了,连叶子都干了,每户人家损失都有好几万元。”
乡干部充当送水司机
5月4日上午11时许,者保乡巴内村刘瓦房屯,乡干部王德兵开着送水车来到了村口,这里早已排满了等水的塑料桶。王德兵习惯地按了几下喇叭,村民陆陆续续地从家里走出来。
来取水的几乎都是老人,一旁带着小孩。王德兵说,这3年来,刘瓦房屯几乎种不活什么庄稼,青壮年大部分都已经到外地打工,现在村里几乎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年纪大的、残疾的就由村干部帮送水。
王德兵曾经在邻近的革布乡当过人大主席,为了照顾家里的老人,两年前主动要求调回到了者保乡,他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送水到者保乡的各个村屯。他说,从水源点把水送到村里,最短的路程也有10公里,最远的距离有20多公里,每天要送水到三四个村。因为目前水资源紧张,有限的水主要用来保证饮用,洗澡、洗衣服等都是很奢侈的事情。
在取水现场,64岁的何兴文装满一桶水后,忍不住把头凑上去喝了一口。王德兵看到后赶紧制止,“回家煮开了才能喝”。何兴文抬起头,笑了一下:“这水很甜。”何兴文的4个儿子都已经到外地打工,只有他和老伴在家守着,背水的任务自然落在他的身上,每次背25公斤。
在刘瓦房屯,记者看到村里有几个大水池,但都已经干涸见底。何兴文说,半山腰有一口山泉,以前泉水中流不止,想喝多少是多少,每个水池都蓄满了水,因为干旱,泉眼已经3年没出过水了。
应急取水点保障有限
记者途经者保乡作欢水库时看到,这里已经完全干枯,龟裂的地面已经变得十分坚硬,有的地方可以骑车通过。有几个小孩在水库里唯一一处有点泥巴水的地方玩得正欢。
者保乡党委书记张仲婧告诉记者,作欢水库曾经是该乡的重要水源点,镇上居民饮用水都靠这个水库,但一年多来,这里再也没能蓄到一点水。
在离作欢水库5公里外的平班水库,这里是自治区投资为该乡建成的应急取水点,今年初开始投入使用,成了者保乡现在唯一能用的水源点。
张仲婧说,平班应急取水点投入使用后,可以架设高架管道,在解决镇中心居民用水的同时,还可让该乡的3个村、近7000多村民也用上水。不过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该乡的大多数村屯,都是在海拔1000米以上,要解决村民靠天吃水的问题,还十分艰巨。
4日下午,记者从隆林各族自治县政府了解到,该县正组织上百名农业科技人员组成抗旱保苗工作小组,深入一线指导农户科学抗旱浇灌。目前,该县共投入机动抗旱设备2707台(套),投入送水车辆657辆,送水5543万方,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65.55万元,临时解决7万多人和1万多头(匹)牲畜饮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