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宁斜桥镇:春蚕“上山”却不作茧
春茧已经开秤收购,但是浙江海宁斜桥镇乐农村不少村民却紧锁眉头,因为家中的蚕宝宝就是不肯“作茧”。他们说,按常理,春蚕不作茧发生频率并不高。
收成好的也只有七八成
前日下午,斜桥镇乐农村红旗组村民倪寿珍坐在自家门厅中采茧子。“又是一个死的,今年的蚕茧质量不好。”倪寿珍边叹气边将死蚕扔进一边的篓子。
在她家门厅的西角落里,还堆着几十个“蚕山”,白花花的茧子尚未采下。“有的是上山了就是不"作茧",有的是死掉。”倪寿珍说。
倪寿珍今年71岁,今年养了一张春蚕。4月28日正式发蚕种,大约个把星期前,就应该是春蚕“上山”作茧的日子了。
然而,春蚕“上山”已过去五天了,作茧的却只有70%。往年蚕宝宝“变身”蚕茧是一个让人欣喜的场面,因为意味着丰收。但在今年,却让人开心不起来。
“正常情况能采100斤左右蚕茧,但是今年估计只有70多斤。”倪寿珍说,她养蚕好几十年,个别春蚕不作茧是在情理之中的,但这么多春蚕不作茧,她从未遇到过。
忙活了一个月,丰收在望,但按今年1600元/担的开秤价来算,她损失了近500元。
“明年不养了,做得辛苦死,还没多少可赚。”倪寿珍说。
一部分不作茧的春蚕或死蚕已被处理掉了,但是在“蚕山”上,还能看见不少蚕宝宝蠕动着肥硕的身体。春蚕到死丝方尽,不吐丝的春蚕,却让村民伤心。
村民宋明奎家离倪寿珍家并不远,他的情况也相同,购买一张蚕种,正常作茧的只有70%左右,宋明奎为此也苦恼不已。
“蚕种我们每年都是向村里统一购买的,购买渠道是比较正规的。”宋明奎说。
那为什么会出现春蚕“上山”却不作茧的现象?
湿度偏高,影响春蚕作茧
昨日,记者从市农经局蚕桑技术服务站了解到,今年春茧产量总体平稳,但也有农户出现春蚕“上山”不作茧情况,主要是蚕病发生和不结茧蚕出现。究其原因,主要与今年的叶质、气候和饲养管理有关。
首先是叶质。今年雨水丰富,桑树发芽迟,加上气温偏低,导致桑叶偏嫩,叶势薄,易失水,碳氮比低,蚕儿抗病力受到影响。
其次是气候。今年大眠期刚好遇到雨湿天气,加上上蔟遇到长时间阴雨天气,对蚕的正常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
还有,今年春蚕出火后湿度较高,但气温偏低,易出现空气与温度的矛盾处理不当;如果消毒防病工作不加重视的话,就很难控制后期蚕病发生。
2008年,我市春蚕也零星发现春蚕“上山”但不作茧的情况,当年春蚕大批“上山”时间是5月26日,但是5月27日至5月28日却连下大雨,导致湿度偏高,影响春蚕作茧。
链接:去年长安晚秋蚕不“作茧”,实为农药中毒
从去年10月22日开始,长安镇农技中心陆续接到蚕农反映,本已到期的晚秋蚕虽个头饱满,但就是不“上山”、不“作茧”,对此村民们十分苦恼。
为此,去年10月24日,省专家鲁兴萌教授专程来到长安镇对此问题进行调查。当天,市农经局组织执法大队、蚕桑站人员对经销农药的两个点进行农药抽样检查,同时对农户所使用的农药进行实地抽查、取样和送检。
去年10月27日,本报《长安部分晚秋蚕不“作茧”》一文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当时,因送检结果尚未出炉,农经人员不可轻下结论。近日,记者从农经部门了解到,根据送检结果,农药中含有对家蚕剧毒的成分,不“作茧”确实为蚕宝宝农药中毒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