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产业化需要保险支持”
沙沙沙,沙沙沙……这不是在下倾盆大雨,而是大棚内上万条桑蚕一起啃桑叶的声音。桑蚕是名副其实的“吃货”,漫山遍野的桑叶,一个合作社的蚕能吃个精光。
安徽省肥西县光明村山坎队农户汪家好撩起大棚的纱门,带记者走进上万条桑蚕的“房间”。这个用硬纱搭成的“房间”既四面通风、阴凉湿润,又能抵御桑蚕的天敌——癞蛤蟆和灰喜鹊的侵袭。
在轻轻抚摸之下,一条桑蚕扬起脑袋好像和记者打了个招呼,憨态可掬。
尾角上翘、体温较低,是衡量桑蚕健康的重要标志。“如果不出意外,这些蚕马上就要结茧了,今年是个大丰收年。”汪家好笑眯眯地说。
但丰收的喜悦并不是年年都有。去年5月,春蚕养殖的前期遇上了春旱,桑叶太少不够吃。后期遇上了梅雨天,脓肿病又开始传播。
俗话说“庄稼不收当年穷”。汪家好所在的合作社——肥西县金牛桑蚕合作社损失惨重,一个春天就亏损了将近50万元。“这一下子,就把2009年和2010年赚的钱全部赔了进去。”合作社田间学校辅导员赵启华说。
赵启华和当地农户,通过当地农村经济文化服务中心找到了国元农险,希望像为小麦投保那样,也为桑蚕投保,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没有先例可循,国元农险根据农户迫切的需求,实地调研后设计出国内首款桑蚕保险,保险期限从桑蚕的三龄期到簇中期。一张茧的保费为20元,保额400元,农户只需通过合作社交6元保费,剩下70%由财政补贴,今年16000张茧都有了保险。
今年5月,安徽再次遭遇大暴雨天,棚内的桑蚕不仅让农户提心吊胆,也让国元农险为之揪心。外面下着大雨,赵启华办公桌上的两部电话此起彼伏,一边接着国元农险查勘员打进来的询问电话,一边不停指导农户多撒生石灰保持干燥。
“有了保险,即使今年再受灾,我们心里也踏实多了。”汪家好说。
和这里大多数合作社的农户一样,赵启华他们已经养桑蚕长达20年以上。从以前各家散养,到现在的集体养殖,桑蚕养殖业在不断壮大。安徽桑蚕养殖已跻身全国前五大省,而肥西的养殖量在安徽省也排名第五位。
桑蚕全身都是宝——蚕粉可用来治疗糖尿病,蚕蜕皮物是手术线的原料,蚕蛹虫草可作为冬虫夏草的替代品之一。正是看到了养蚕业环保无污染的特性和诸多的附加价值,赵启华他们还打算将桑蚕养殖做成更大的产业。
“在未来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保险支持,我们都愿意多交保费,让保障力度更大,这样我们心里才踏实安稳。”赵启华说。
记者 李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