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行情将怎样走?
生意社6月20日讯 美国经济、欧洲经济、中国经济是支撑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三只“鼎足”,其中至少两只“鼎足”被看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三鼓作气”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战略储备、自然灾害、垄断因素、出口管制等其他“次生”因素,并不足以引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单独走出一轮牛市行情。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再而衰”
客观来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最近一轮下跌始于2011年第二季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再而衰”特征。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基本上延续了2011年开始的冲高后回落特征。事实上,2012年5月,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已经连续第二个月下跌,否定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延续前段时间上涨趋势的说法。这样看来,从去年末到今年初,以石油为代表的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充其量也就是一波反弹行情,现在已经是“到站下车”的时候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2012年5月,以美元计算的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指数同比和环比分别下跌7.2%和6.1%,其中,金属类大宗商品价格下跌19.3%,农业性原材料价格下跌16.4%,粮食价格下跌10.9%,饮料价格则下跌24.7%,而只有能源价格下跌动作相对温和,同比下跌幅度只有2.9%。不过,在世界经济形势普遍不支持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强的背景下,国际市场上的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也不能够仅仅“意思意思”,6月份的补跌还是比较有模有样的。其中,纽约上市的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在5月份回落到每桶100美元以下,6月份的油价跌破每桶90美元的重要心理关口,而每桶80美元的这道“坎”也岌岌可危。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呈现出强劲的牛市特征,并且在2008年7月创出历史最高纪录。2003年之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基本上算是“温和”。虽然价格水平也在缓慢提升,但基本上符合以往的价格涨跌周期律。随着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与大宗商品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机资本涌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商品属性,而且更表现出强烈的金融属性。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不但继续走高,还迭创新高,以至于国际市场上原有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周期律被“顶”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2003年~2008年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上涨165.1%,其中,能源价格上涨234.6%,金属价格上涨178.4%,原料性农产品价格上涨18.5%,食品价格上涨85.7%。然而,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总水平在2008年7月“冲顶”之后,随着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发展遭受巨大阻碍,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价格自然也“晴转阴”。
《左传·庄公十年》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而言,“一鼓”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就已经敲响,但由于爆发了国际金融危机,这“一鼓”却没能“作气”,而是“泄气”。时过境迁,对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一鼓泄气”,人们似乎已经不存悬念,对于进入“再而衰”过程也基本上能够有所共识,而现在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是,“再而衰”是否到了谷底,“三鼓作气”是否有可能开始,接下来“三而衰”是否会出现。
随着美联储两次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大宗商品价格的“弹药”又充足起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因此从2009年末开始再现“阴转晴”,敲响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二鼓”。然而,随着欧债危机的蔓延,中国的宏观调控初见成效,在2011年6月30日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到期后,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牛市的“二鼓”敲了很长一段时间也终于看到了“再而衰”。
不难看出,由于欧债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世界经济的二次探底,作为世界经济的另一个“晴雨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近段时间出现的“晴转多云”也正好可以被视为对前一波牛熊转换的复制。
虽然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再而衰”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的“一鼓泄气”有几分神似,但内在差别也是很明显的。例如,2008年下半年的“晴转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虚拟经济泡沫破灭所导致,而前段时间的“晴转多云”则主要是因为欧债危机蔓延所致。又如,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上一波“牛转熊”带有爬得高、跌得很的特征,而最近一波“牛转熊”确立之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却没有在总体上创出新高,只有个别品种的大宗商品创出历史最高纪录。最近一波“牛转熊”确立之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跌得也很磨磨蹭蹭。至于创新高的大宗商品种类,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两波上攻行情也不尽相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国际油价就在2008年4月创下每桶147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而这一历史最高纪录至今也没有被打破。相比之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随着美联储实施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演绎了第二波上攻行情。其中,粮食价格水平在2010年末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当然,也有一些商品的价格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后的两轮牛市行情中均有创新高的表现。例如,伦敦金属交易所上市的铜价在2007年就达到过每吨8000美元的历史高位,而在2010年,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铜价不断被刷新,甚至一度达到每吨10000美元的高度。
作为当今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与第一大贸易国,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如何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国相关。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第一波“牛转熊”与中国并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雷曼兄弟破产后一系列金融泡沫破裂所致,而第二波“牛转熊”则与中国搭上了边。2011年4月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整体暴跌,固然与欧债危机、中东北非政局动荡、日本地震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但不可否认,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下调也在很大程度上给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泼了冷水。2011年3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特别强调了要将“十二五”期间年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从过去的“保八”降为“保七”,国际市场上主要大宗商品价格也对此作出了反应。
我们看到,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牛市并没有做到“一鼓作气”,而是落得“一鼓泄气”,“二鼓”更是“再而衰”。那么,现在就要看国际市场上的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到底有没有“三鼓作气”以及后续的“三而竭”。现在看来,随着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国家也在出台一系列政策来“稳增长”。近期,中国出台一系列稳增长的措施,除了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出台多项措施刺激节能减排产品以外,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望迎来提速,如某些高铁项目就有重新启动的迹象。另外,在多次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不难看出,中国因素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再而衰”的效果出现,而能否敲响牛市的“三鼓”,则有待进一步观察。不过,有一点需要留意,有消息说,高盛驻纽约的商品研
究主管认为“大宗商品已呈现超卖”。
中国因素逐步影响大宗商品价格
至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是否会从“再而衰”转向“三鼓作气”,中国因素固然较之以往重要许多,甚至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要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眼下,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尽管希腊支持紧缩政党大选胜出,留在欧元区希望大增,但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财政窟窿是否有望弥补也是难以回避的重要问题,甚至德国、法国等“好”国家的金融机构也被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降级。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6月初,标普高盛商品标数的投机商多头持仓下降了13%,跌至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对冲基金押注期铜价格下跌的持仓则升至2009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至少从目前来看,欧债危机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制约大于中国刺激经济对大宗商品价格带来的托举。况且,即使中国采取必要的“稳增长”措施,也不可能像上一次那样出台新版的4万亿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
至于未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是否会来一个“三鼓作气”,现在断言为时尚早,但高盛的说法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之所以要将高盛的判断拿出来,关键在于高盛的判断还是比较“灵验”的,甚至与能够预测世界杯足球赛结局的章鱼保罗相比也不逊色,称“高盛帝”不为过吧。例如,2011年4月17日,高盛的一份报告认为石油、铜等大宗商品价格在3~6个月会转跌,报告披露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立刻来一个普跌走势,预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有可能“再而衰”。随着美军突击队2011年5月1日在巴基斯坦击毙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丹,许多风险溢价因素消失,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应声而落。2011年5月初,纽约商品交易所上市的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在短时间内从每桶117美元最低降至每桶97美元,最大单日下跌幅度甚至一度超过7%,这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绝无仅有。除此之外,在2011年5月初,经过一段时间爆炒的白银价格在一个交易日内的下跌幅度居然达到12%,而国际黄金价格也“识相”地跌破每盎司1500美元这一重要心理关口。更有甚者,由于价格下跌触发了期货交易的熔断机制,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取暖用油和汽油的期货交易在5月11日一度被暂停5分钟,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因触发熔断机制而停牌的情况也极为罕见。可见,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的“再而衰”并不是说着玩的。事实上,近年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也的确印证了“高盛帝”预测的灵验。
对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未来价格走势,“高盛帝”的看法不一定每次都能完全站得住脚,但至少值得我们更多关注一些。2012年6月11日,高盛发表报告称,短期内国际市场包括铜在内的一系列贱金属价格走势仍不乐观。将其对未来三个月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的预测从此前的每吨9000美元下调至每吨8000美元;对铝价的预期从每吨2400美元下调至2200美元;对镍价的预测从此前的每吨18600美元下调至每吨17000美元;对锌价的预测从每吨2200美元下调至每吨1950美元。现在看来,“高盛帝”的预言之所以准确率那么高,也不是仅仅靠拍脑袋、拍胸脯就能够得出来的,或多或少离不开一些提前看牌的本领。同样,在2012年5月份,道琼斯初级产品期货价格指数与现货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下跌17.43%和12.61%,现货价与期货价之间的基差在理论上要减少4.82个百分点,而环比则分别下跌3.61%和2.89%,现货价与期货价之间的基差在理论上要减少0.72个百分点,因而至少说明国际市场对未来3~6个月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看法比现在更为暗淡。
也要看到,短期预测的看淡并不等于对长期预测的看跌,“高盛帝”也不只是“乌鸦嘴”,有时也学“喜鹊叫”。现在看来,高盛的短期预测是“乌鸦嘴”,而中长期预测是“喜鹊叫”。同样在这份报告中,“高盛帝”也预计标普高盛增强商品指数在未来一年将上涨29%,其中能源和工业金属涨幅居前。由于高盛判断欧洲有能力控制欧债危机,同时美国和中国经济复苏会持续,预计未来一年能源商品将上涨41%,工业金属上涨23%,贵金属上涨18%,农产品上涨14%。不管会不会“三而竭”,看了高盛的预测,倒是有一些“三鼓作气”的意思了。不知道这一回“高盛帝”报告的预言能否再“显灵”一回。
无论是否会出现“三鼓作气”,也无论预期中的“三鼓作气”是否会尾随着“三而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形成过程中,中国因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了。不过,中国因素尚不足以独自长时间引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再上演一波牛市行情,还要看外部世界是否配合,尤其要看欧债危机何时并以何种方式收场。即使如此,也只能够促使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强的势头能够“三鼓作气”,而不能为回避“三而竭”而打包票。
三只“鼎足”支撑价格走势
应当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确对美国经济给予了重创。尽管前段时间美国经济的一些指标稍有好转,但并不能够说明美国经济中的深层矛盾已经化解,至多算是个“表面光”。事实上,去年美国的主权债务评级被标普下调就已经是一种凶兆,而即使国际金融危机形势最严酷的2008年末和2009年上半年,美国依然维持着最高等级的证券信用评级。去年8月,美债危机的爆发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带来了沉重压力。正如投资大师罗杰斯所警示的那样,在庞大的债务问题重压下,美国面临着比2008年金融海啸还要严重的一场危机。虽然民主党与共和党就提高联邦政府债务上限最终达成妥协,也只不过是将美债这颗“定时炸弹”的引爆时间向后拖延一段时间,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违约的风险。现在看来,由于前两次量化宽松政策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美国在刺激经济方面也更加行为谨慎。迄今为止,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始终没有出台,美联储最多也就是搞一个以长债替短债的扭转操作计划。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投机资本对大宗商品的做多势头也会比较收敛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因素对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三鼓作气”暂时看来支持有限。
以笔者之见,美国经济、欧洲经济、中国经济这三个方面是支撑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三只“鼎足”。就近些年来的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而言,“一鼓泄气”的主因是美国经济,“再而衰”的主因是欧债危机,中国经济顶多算是个次因,而只有美国经济、欧洲经济、中国经济这三大“鼎足”中至少两只“鼎足”被看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三鼓作气”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至于是否会避免“三鼓作气”后出现“三而竭”,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三足鼎立”的共同支撑,只靠“两足”或者“一足”是支撑不了多久的。
现阶段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其他因素无论如何不能够替代美国经济、欧洲经济、中国经济这三大“鼎足”的地位。前段时间,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是伊朗核危机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现在来看,随着伊朗方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恢复接触,这个问题似乎又有些缓解迹象。实际上,在国际石油供应能力充足的背景下,对石油供应中断的恐慌性买盘对于国际石油市场来说都难以持久,不能够支持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持续走强。事实上,1990年海湾战争、美英联军在2002年向伊拉克发动的旨在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利比亚战争都一度对国际油价产生影响,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影响都带有“脉冲”特征。至于战略储备、自然灾害、垄断因素、出口管制等其他因素虽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在上述“三足鼎立”基础上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产生“次生”影响,不足以单独引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单独走出一轮牛市行情。
作者:白明(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