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珙县科技养蚕让珙县农民腰包鼓起来
“养蚕也要讲门道,不仅是养得多,更重要的是科技养蚕才能增加收入。这回春蚕产茧和小蚕共育,我挣得到一万五千元左右。”6月14日,四川宜宾珙县底洞镇楠桥村一组村民李跃永正忙着卖蚕茧。目前正是各地蚕茧站收春茧的时候,该村共产茧220担,收入55万元。
三年前的李跃永提起挣钱养家就发愁,虽说家里种了地养了蚕,家里人干起活来也不含糊,忙碌一年,蚕桑收入不过10000元,加起其它收入也就160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家四口,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娃儿读书,哪样不要钱?幸亏赶上好事情了,听村上说全县要推广一个新的科学养蚕技术,没过多久,我们村就用上这个多批次养蚕技术。用了这个技术,收入增加,腰包鼓起来,日子嘛当然越过越好。”李跃永感慨万千。如今,李跃永家一年仅养蚕一项收入就达50000余元,家庭总收入80000余元。
楠桥村作为该县率先推广丘陵地区多批次养蚕技术的试点,这几年来,像李跃永这样腰包鼓起来的养蚕户比比皆是,该村自然也成了全县养蚕大村里的“排头兵”。该村辖6个组,有农户330户,总人口1248人。建成了省级蚕桑科技示范园,桑园面积3000亩。推广新技术以前,蚕桑产值最高57万元,全村综合产值450万元,推广新技术以后,蚕桑产值为232万元,今年预计将达250万元;蚕桑综合产值515万元,今年预计将达550万元,全村综合产值上千万元。“以前一年埋头苦干,养蚕3到4季,我们现在吃到科学技术的‘甜头’,一年能达到6到7季。”该村支书对笔者说道。
眼看着楠桥村蚕桑发展越来越好,该县其它以发展蚕桑为主的村子纷纷前往楠桥村学技术,取得“真经”回家后也把蚕桑业红红火火地发展了起来,全县的蚕桑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项目实施两年后全年发种118860盒,较项目实施前的2008年增发25560盒,增长27%;产茧94802.7担,较2008年增加23321担,增长32%;蚕农售茧收入1.35亿元,较2008年增加7386.2万元,增长121%。另外,加上农户小蚕共育收入475万元、桑园套种收入2650万元、桑枝食用菌销售收入300余万元以及桑枝条蚕沙收入6529万元,2010年合计实现蚕桑总产值2.34亿元。全县32万农民人平蚕桑收入达到731.25元,同比翻一番多;养蚕农户平均蚕桑收入达9360元,较上年同比提高3360多元;直接参与农民人均项目年收入达6240元,促进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640元,增长16.8%。
据了解,在该县实施的丘陵地区多批次养蚕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是2009年被省科技厅立项的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省上提供项目经费50万元,市科技局配套项目经费25万元,县级科技配套经费100万元,市县其它科技项目经费30万元。县科技局在争取并安排好项目资金的同时还依托智溢公司、四川省蚕研所,为全县蚕桑发展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提供科技支撑。该技术的推广加强了桑、蚕品种改良,改革了常规养蚕模式和单一的养蚕理念,强化了桑园综合立体开发,延伸了产业链条。
“该项目经过三年来的实施,目前已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的验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为我县农业、工业发展带来的高效益大家有目共睹。我们局一直都在积极地组织申报各级科技项目,争取资金支持。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进步奖,研究制定科技奖励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和科技推广。今年申报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市级项目34项,县级项目38项。”珙县科技局负责人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