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蚕茧业化蛹为蝶
政策推动龙头带动质监主动
“今年养殖的桑蚕量比去年增加了近一倍,养蚕收入也翻了一番。”6月13日中午,在安徽省霍山县落儿岭镇古桥畈村,余龙祥在养蚕室里望着收获的蚕茧,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安徽省是全国蚕桑主产区之一,蚕茧产量居全国前列。据统计,2011年该省产茧量达2.5万吨,蚕茧产值7.9亿元。桑园面积、桑蚕茧产量、生丝产量、丝织品产量、丝绸工业产值和出口创汇等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10位。
安徽蚕桑主要集中在皖南和皖西大别山区,其中皖西大别山区产茧量占全省50%以上。经过多年的发展,一大批较为知名的丝绸企业和品牌脱颖而出,像源牌、云海牌等。茧丝绸龙头企业也得到迅速地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十一五”末,16家省级龙头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近60%。茧丝绸产业集群也得到快速发展,广德县四合乡和黟县碧阳镇已成为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
霍山是一个传统栽桑大县,全县现有桑园5万亩,年养蚕2.67万张,;年产白厂丝200余吨,平均等级4A+75,生产蚕丝被11000多床,其他蚕丝制品7000套件,年创工业产值1.1亿元。源牌集团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本着把“第一车间建在农村、第一收益留给农民”的经营原则,大力支持栽桑养蚕产业发展。2008年以来,该集团坚持实施低产桑园改造工程后,使农民收益平均每亩增加600元左右,仅此一项,该县蚕农每年就可增收近百万元。该集团还从2007年开始推行合同蚕业,今年春季全县共签订合同户数600多户,平均茧价比普通茧高出15%~20%。在此基础上,该集团按照纯利润的30%开展“二次返利”活动,平均每公斤蚕茧返利两元。该集团已先后参加了《生丝》、《生丝实验方法》和《蚕丝被》3项国家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成为中西部地区参加这一工作的唯一企业。经过10多年的创新发展,源牌集团已从最初单一的白厂丝产品,拓展至纯蚕丝家纺产品、居室服装、婴童用品3大类200多个系列产品。主导产品源牌白厂丝先后获得安徽省名牌产品、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和安徽省著名商标称号;SILKISS丝侬牌蚕丝被获得安徽省名牌产品和安徽出口名牌称号。
为了加强源头监管,安徽省纤检局在每年春秋季蚕茧上市时,都要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工作,重点查处收购毛脚茧、过潮茧、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
肥西县蚕桑产业已成为该县山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安徽省肥西县蚕桑生产办公室主任晁文清介绍说,肥西县为了促进蚕桑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于2008年成功注册庐州牌蚕茧品牌,使鲜茧销路广,在鲜茧上市期间,省内外丝厂客户蜂拥而至。
安徽省委、省政府对蚕桑产业高度重视,并出台专门文件,将蚕桑产业作为安徽省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安徽省蚕桑产业的发展。《安徽省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对茧丝绸产业进行了规划:茧丝绸产业到2015年,实现加工产值80亿元;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两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两家、超亿元的20家;生产鲜茧3.25万吨,白厂丝8000吨,真丝绸缎5000万米,成为全国重要的蚕桑生产基地和丝绸生产加工基地。
如何运用质监手段,推动安徽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安徽省纤维检验局马媛凤书记表示:“我们要推动优良桑蚕品种选育,推广配套养殖技术,发挥监督检查和公证检验在标准化示范、种养殖导向、区域质量评价等方面的作用,为生丝加工企业提供检验技术服务,帮助企业把好原料采购关。帮助茧丝绸企业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培育壮大名牌产品,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