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纺织业:大趋势产业寒流中也遭遇危难
生意社6月27日讯 世界经济持续下行,国内外市场需求低迷,同时面临汇率上升,原材料、用工成本居高不下的行业困境,纺织行业,正遭遇一场内外夹击。
武进纺织业,在这股寒流中感受到了阵阵凉意。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纺织业曾是武进的传统经济支柱产业,近几年却渐渐失去光环。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下,武进纺织业将何去何从?
(一)
如今,一提起纺织业,就有人把它与“夕阳产业”联系起来。
和转型升级的“宠儿”——国家政策鼓励的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相比,纺织行业的发展似乎距离舞台中央越来越远。
作为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对外依存度较大的行业,近年来,纺织业遭遇了多重困境。武进纺织业商会用16个字概括了目前武进纺织行业的状况:艰难前行,困难重重,后劲乏力,前景堪忧。
武进纺织业,衰退是否难以避免?
走过“春天”,遭遇“严冬”
武进,曾靠纺织业站稳了经济强区的阵脚。湖塘,更是被称为“纺织之乡”。星罗棋布的纺织企业,“家家户户机杼声”,曾是湖塘纺织企业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武进纺织业的辉煌时期,无论是规模还是工艺水平,都在全国同行业位居前列。在雄厚的基础之下,武进纺织业飞跃发展,从纺织印染,到色织、染整后处理,逐渐形成了齐全的产业链和配套环境。然而,正如大多数行业的发展曲线一样,经历数十年的辉煌之后,武进纺织业遭遇了“严冬”。
有几组数据可以说明武进纺织业地位的变化。据武进纺织业商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区纺织业占全区工业的比重越来越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武进纺织业占比一直维持在25%左右,然而近10多年来逐步下降,2011年已降至8.6%。另外,纺织行业的销售利润率由原来的7%左右降至2.19%,呈微利状态,管理稍不到位,就可能出现行业性亏损。另有数据表明,在武进,每年倒闭的纺织企业达上百家。业内人士甚至预测,武进纺织业将有可能在今后的10年左右淘汰出局。
难以为继的发展后劲
武进纺织企业所面临的衰退困境和当前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不无关系。
事实上,纺织行业从2008年开始就遭遇重创。从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到原辅料成本及人力成本持续上升;从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出口消费需求放缓,到国内消费增速的放缓,再到欧美“反倾销”贸易摩擦,纺织业一直处于“风口浪尖”。
在武进,除去市场不景气这一重要因素,纺织企业还面临成本增、融资难、招工难、税负重等困境。
以纱、水、电、气、油等为主的原辅材料不断涨价,而面料和服装等后道产品的价格却很难上涨。此外,用工成本越来越高,从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的员工工资普遍上调20%-25%,在不少小微型纺织企业,用工成本约占总成本的30%。资金短缺贷款难也成了纺织企业发展的一大制约。由于纺织业不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因此,银行贷款授信额度较小,利息上浮达到国家最高限度。
最值得担忧的是,区内的纺织业规模企业相对较少、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因而后劲乏力,前景堪忧。
全区现有经工商登记的纺织企业3225家,其中年销售超亿元的仅31家,还不到总数的1%。年销售超10亿元的仅江苏旷达、东华纺织2家。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区纺织企业主要以生产和加工面料为主,并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附加值不高,且大多仍以加工生产为主,受外部环境制约较多,效益主要部分遭遇了外流。
纺织业的“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福音”中如是说。“马太效应”所指的两级分化现象在武进纺织业中已经出现。
面临相同的困境,有企业濒临倒闭,也有企业傲视群雄。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汽车内饰面料专业生产企业,位于武进的江苏旷达已于2010年12月上市,进入资本市场谋求更大发展。
2011年,迪邦纺织的“迪邦”牌、五洋纺机的“柳绿”牌2只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加上原有的“顶瓜瓜”、“旷达”、“五洋”,目前武进纺织行业已拥有5只中国驰名商标,而全区的中国驰名商标也仅有17只。
在研发方面比较突出的润源经编,则拥有13项发明专利,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承担过国家“火炬计划”,起草编制了2项纺织行业标准,还有3项标准已获立项。
“我们常说衣食住行,‘衣’永远是排在第一位,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应该是一个永不凋谢的产业。”瓯堡纺织染整总经理谢伯清说。这位在业内磨砺几十年的企业家,对纺织企业的未来有着旁人所没有的信心。在他看来,健全产业链、提高档次、提升品质将是纺织企业的出路。
伊思达纺织董事长恽中方则说,“纺织行业所面临的困境,撇开表象,真正的原因其实是行业正面临全新的世界竞争格局。在这种国际资本大量流动、经济全球化、信息高度发达的大环境下,纺织企业必须认清这一时刻变化的格局,找准定位,方能生存乃至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