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阳县:蚕桑等五大特色产业为农创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宜宾高县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围绕“蚕、茶、竹、畜、粮”五大产业支柱,实施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向工业延伸,有效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使农业整体效益得到显著提高。例如,在蚕桑产业化经营中,“种、茧、丝、绸”一体化、“产、供、销”及“农、工、贸”一条龙,仅蚕桑产业就带动全县3万多户农户、10万多农民栽桑养蚕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县特色的产业化经营之路,促进了“三化”联动,为我省丘陵山区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本报今日刊发通讯《五大特色产业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敬请关注。
7月3日,记者走进川南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县高县。夏季正是养蚕的季节,在高县境内公路沿线的庆符、落润、罗场等乡镇的田野里,成片的绿色桑园一眼望不到边,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桑园里有蚕农正在采摘桑叶用于饲养夏蚕。
高县蚕管办副主任靳绍林告诉记者,高县大规模栽桑养蚕已经有30多年了,多年来综合开发蚕桑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全县产蚕茧10.6万担,实现蚕桑综合产值4.4亿元,蚕茧产量居全省第二位、居川南第一位。今年全县预计产蚕茧12万担,力争实现蚕桑综合产值6亿元。
“"蚕、茶、竹、畜、粮"是高县的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县上统一规划,连片发展,产业化经营,已经形成了规模效益,为高县农村产业机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撑起了一片蓝天。”高县县委农工办主任许顺友告诉记者,今年高县春茶产量达到4120吨,同比增长45%,产值3.15亿元,同比增长27%,产量产值均创历史新高。
在高县“五大”农业特色产业中,蚕桑、茶叶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程度最高,在川南地区乃至全省都是成功的典型,高县连续4年被评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地处川滇交界地的高县,其农业特色产业为何数十年来经久不衰,保持稳定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呢?
记者走访高县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涉农企业负责人、农村专合组织以及部分农户发现,高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打造产业优势、增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实施,全力构建农业产业化集群,工业农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产业化经营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县特色的路径,这为丘陵山区县“三化”联动、保持县域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也提供了如下启示。
启示之一: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发展优势产业的既定政策必须长期稳定,才能保证既定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条不断拉长,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高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坚定不移地围绕既定优势产业去工作、去奋斗;围绕“三化”联动、提升产业层次、增加农业收入的目标,提升特色经济效益,把传统农民转化为“农业职业工人”,工业与农业互动,把农产品加工业、城镇化建设与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工农业互相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启示之二:一二三产业并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才能确保农业工业可持续发展。高县探索出了农业向工业延伸,工农业互相促进的有效路径。依托“蚕、茶、竹、畜、粮”五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行政推动等手段,重点扶持壮大高洲酒业、立华丝绸、华盛纸业、白家薯业、川红集团、早白尖茶业等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了农业优势产业均有龙头覆盖带动;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启示之三:打造好特色优势产业原料基地,确保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供应,才能实现一、二产业双赢。高县着力建设好优势产业基地,打造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形成了优质稳定的原料基地,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高县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规划》,目前已形成了以“山区茶叶经济带、浅丘平坝蚕桑经济带、河谷竹业经济带”的布局和各具特色的畜禽养殖小区,“蚕、茶、竹、畜、粮”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连片推进、规模发展。目前全县已有桑园18万亩、茶园18万亩、林竹48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129个、优质粮油基地27万亩,为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启示之四:经济利益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核心,只有完善利用共享机制,才能实现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持续发展。高县从改善经营方式和完善利益机制入手,进一步激活产业化经营机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一是发挥专合组织作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连企业、下连农户,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开拓农产品市场,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龙头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链条中,通过订单、合同、股份合作等形式紧密联结农户,参与基地建设,带动农民发展优势产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三是发挥农户主体作用,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专合组织的聚集作用,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到优势产业以农民为主体。四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接机制,龙头企业通过订单、保护价收购、二次返利、租赁、托管和股份合作等利益联接方式,采取“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等模式,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启示之五: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三环紧扣,才能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围绕基地发展加工龙头企业,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原材料保障,企业创造特色品牌,以提高产品经济价值。走“稳定基地生产、开拓产品市场、企业生产原料取之不尽”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实现工农业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