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机业:十年巨变 翻天覆地
生意社7月19日讯 10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一个产业来说,却足可以沉淀一份厚重。
从2002年到2012年,中国纺机行业既经历了严峻的挑战,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期间,虽然世界经济起起伏伏、波澜不断,却没有阻挡住纺机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10年,整个纺机产业结构实现了脱胎换骨的重新布局,不少民营企业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转变,许多技术瓶颈被突破,生产进入了突飞猛进的阶段。弹指一挥间,纺机行业这10年,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10年。
统计数据表明,这10年纺织机械规模以上生产企业突破千家,纺织机械行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产纺织机械市场占有率接近80%,设备出口额每年增长10%以上……
制造工艺突飞猛进
重大成果榜上有名
10年里,国产纺织机械技术进步呈突飞猛进、一路高歌之势,国产设备不仅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且不少设备还实现了出口海外的目标,基本改变了纺机依赖进口的局面。
10年里,无论是纺纱设备还是织造设备,自动化、智能化、高速高效、省工节能的趋势都更加明显。这期间,经纬股份公司研制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质、高效、低耗的,由JWF1418A型自动落纱粗纱机、JWF1851型细纱机、JWF9561型粗细联输送系统和SMARO-1自络联型自动络筒机等部分组成的粗细络联纺纱系统,实现了粗纱、细纱、络筒三个工序的自动化连接。它代表了目前国产自动化纺织机械的较高水平,为纺织企业少人、无人化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经纬股份公司凭借该设备参加了“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这是该公司第一次在国家级五年重大科技成果展上亮相,是纺机行业的骄傲和自豪。
10年间,化纤设备在智能化、优质高产、差异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向节能、减排、降耗发展的趋势,涌现出一批能与国外知名企业争夺全球市场份额的企业和产品。比如,北京中丽制机公司的双胞胎卷绕头和环吹风装置市场占有率有了极大提升;江苏宏源纺机的高速弹力丝机凭借品种多、速度快、技术含量高、运行稳定等优势,一度成为国内同类设备的领跑者,并牢牢坐稳了国内市场头把交椅的位置。
由小变大壮实力
从无到有大跨越
这个10年,是纺织机械行业质变提升的10年。不少企业在此期间迅速壮大,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无论是大型央企,还是中小民营企业都留下了一个个无法复制的经典。恒天集团的版图在这10年里一直在迅速扩张。自2006年成为国资委董事会试点企业后,恒天集团先后收购了香港立信、欧瑞康非织造布机械梳理业务单元等国际知名企业,形成了纺机行业大型航母的雏形,彰显了大型央企应有的风范。
10年里,不少民营企业脱颖而出。常州同和纺织机械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无论是罗拉、摇架还是紧密纺产品,在市场上都占有了相当的份额。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收购瑞士事坦格公司,奠定了全球电脑横机产销量最大的市场基础。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从无到有的重量级事件,那就是从2008年开始,由“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和“ITMA ASIA”强强联合,首次推出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暨ITMA亚洲展,实现了由北京移师上海的战略,开启了纺织机械展览会的新篇章。此后的几届展会规模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体现了国际展会的派头。
产业重新布局规划
企业改组改制升级
过去的10年,既是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结构调整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企业重组改制,外商、港澳台商投资,以及企业股份制改造最活跃的历史时期。这期间,全行业外商资本所占比例超过20%,港澳台资本所占比例超过13%。
10年间,国内不少企业与国外公司实现了全方位合作,迅速提升了国产纺机的制造水平。比如,早在2006年,青岛环球集团就与意大利CMT公司合资成立了赛特环球机械(青岛)有限公司,并借助CMT公司拥有的先进管理经验、顶尖纺机制造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实力,研制、生产国产高速悬锭粗纱机、毛条处理设备和并条机等设备,并很快得到市场认可。再如,上海太平洋集团旗下的中国纺织机械股份公司从瑞士意达引进的CG6500系列剑杆织机国产化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2012年年底有望实现小批量生产。
过去的10年,一批纺机企业完成了华丽转身。比如,浙江日发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期间成立,与旗下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形成了“南纺北织”的产业格局;河南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实现了民营股份制改制;国营郑州纺织机械厂改制成立了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工厂制到公司制的转变。
这10年,行业的区域结构、产业调整进一步得到深化,行业确定了“调整转型、创新升级”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要素投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技术产品结构由中低端向高中端发展、企业形态由“小而弱”向“大而强”转变的目标。
记者 高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