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院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2012届毕业生心态调查
留下来吧,这里机会无限……
——我国高等院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2012届毕业生心态调查
生意社7月25日讯 今年年初,本报统计了我国高等院校开设“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总体情况。那时我国已有5所纺织高等院校正式设立该专业,还有一些院校正在筹备之中。如今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数量翻了一番,达到10所,它们分别是: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南通大学,苏州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和河南工程学院。
据了解,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4年的大学学习,能够在非织造材料与产品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等工作。但是目前,非织造材料在我国的发展远不如传统纺织类材料,在高端人才上也有很大的缺口。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该专业对口的行业处于发展之中,因此就业环境还是比较乐观的。上海、山东、江苏等地区分布着不少非织造材料公司,每年都需要大量的高学历人才从事材料研发、检验及营销,这些领域给渴望大展身手的学子提供了绝好的舞台。
7月正值毕业与就业的黄金季节,我们从10所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中选取5所展开深度调查,其中3所(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和南通大学)是最早开设这个专业的,另外2所(西安工程大学和河南工程学院)算是后起之秀。其余院校对该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情况暂未予以回应,原因不详。
追溯今年春节过后陆续展开的调查,我们根据院校普遍采取的毕业流程,不仅在企业实习、双向择业、留校考研等多个节点上驻足凝视,还专门找到一些“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往届毕业生,以前辈的姿态传授职场经验。
经历了实习阶段,多数人表示,以往在课本上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根本不够用,一方面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另一方面,平时实验操作不熟练,到了岗位上困难接踵而至。很多学生表示,实习这一经历让他们熟练了技能、磨练了性格,更指明了今后工作和学习的方向。
企业实习评价最终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是因为书面上的评语几乎大同小异,反而是在调查中听到的各路声音更有典型意义。一位非织造企业的厂长说:“现在的一线职工太娇气!”也有非织造企业的老总表示,不少到自己公司求职的大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不强,却想直接去技术中心,但是他连机器都懂得不精,如何能胜任工作?
从应届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来看,多数人都想找一份跟专业相关的工作,便于学以致用。通过采访了解到,该专业大部分学生选择了非织企业;还有一部分选择就读该专业研究生;而那些没有选择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同学,所从事的领域也并没有离专业太远。
从往届毕业生的职场反馈来看,他们大多有着“非织”情结,觉得转行浪费了原先攒下的资源;也有人觉得这个行业极具潜力,后悔当初没有从事本专业很想转行回来。
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个信息,那就是现在的学校普遍“轻实习,重论文”,以研究为主,实习为辅。学校需要评估,而论文的成就则代表了教学的一个方面。学生拿着论文去国家参赛,甚至去国际参赛,抑或是给重要刊物投稿,一经获奖将作为重要的教育成果,不仅对学生就业有利,对学校的评审也是相当有利。
论文的得分规则是:指导老师评分占30%,评阅老师评分占30%,最后答辩占40%。论文的评选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档次,每个专业有1~2篇获得优秀论文的名额。我们从接受调研的5所院校索取了部分优秀论文名录,有的学校毕业论文刚报上去还没评出来;有的论文是学生跟着老师做,涉及老师的科研项目,因怕泄露企业相关内容而不便公开;还有学院表示这个专业不够成熟,而且学校也不靠这个专业的论文进行评估,所以没有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
通过调查,我们乐观地看到:开设非织专业的院校数量在增多,留守和回归本专业领域的人才在增多,将深入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增多。但问题也很突出:院校与企业的人才对接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许多实习企业要靠学生自己联系,学校出于安全等考虑甚至不安排实习,学校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几乎是个空白。
企业渴求实操人才,学生渴望实践经验,就业市场上的甲方乙方已经达成默契,究竟是什么让中间衔接不够平滑?当“专业流失率”的思考还没有完全找到答案时,我们只想说:留下来吧,这里机会无限……
□策划:《中国纺织报》总编室 执行:蔡倩 李利军 康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