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超纺织理念培养人才
用超纺织理念培养人才
——武汉纺织大学谈基于纺织创新人才培养的精品课程建设
生意社9月4日讯 “创新人才培养”,早已不是新名词,如何不让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成为空喊的口号?武汉纺织大学在纺织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探索了多种途径,以凸显学校培养人才的理念。此次获得一等奖的“基于纺织创新人才培养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就是业内对学校多年教研实践的最佳回馈。
该项目是纺织专业的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其提出基于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的理念,对纺织创新人才进行培养。项目带头人、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李建强、徐卫林就如何解决教学团队结构、教学内容的创新性、CAI教学及网络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成效及教学交流与推广的问题畅谈了自己的心得。
多管齐下解决教学难题
新理念:在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理念下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向学生传授最新纺织科学技术;以纤维为导向,注重多学科交叉;通过纺织制品应用向高科技领域拓展等。
新结构:进行教师队伍的优化。利用上级政策,如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在本成果中成功引入3名人才;在学校人才政策措施下进行,同时安排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
新融合:突出新的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计划的融合。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突出新材料、新产品和现代纺织的专业特色,以国家级规划教材《纺织材料学》为基础,完善配套教案、习题库、试卷库、实践教学环节指导书;利用教师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有1/3涉及教师科研方面的成果。
新实践:加强CAI教学研究与实践。建立了课程网站:所有教学条件在网站上展示;所有教学内容及资料在网站上发布;展示纺织科技发展和学校学术动态;拓展纺织科学知识如专业原文词汇库;教师科研论文在网上全文发布;在线答疑和教学测试。
新举措:注重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科技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学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结合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开展在学生毕业课题和课外科技活动中突出新材料、新产品的应用。
新思路:注重教研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向学校同类课程推广成果经验;发表教研论文多篇;在全国会议上宣读,向纺织界同行交流教改经验。目前该项目已成功申报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教学团队。
人才培养是根本
这项教学成果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即提出纺织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理念。
据介绍,本这项精品课程的建设主要有三点创新。一是利用上级政策,制定学校支撑措施,使课程建设形成具有一个结构合理,由高学历、高职称、结构丰富、年轻教师为骨干、包括3名楚天学者的教学团队组成。
二是人才培养及教学内容上,在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兼顾学科发展,教学与科研结合,用科研成果提升纺织材料学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教学内容有1/3涉及教师科研方面的成果。
三是重点实验室对全体学生开放。
此外,“基于纺织创新人才培养的精品课程建设”注重总结推广,带动了纺织专业相关平台课程的建设。武汉纺织大学的纺纱学、针织学获得湖北省精品课程,纺织类其他平台课程都已建设成为了校级精品课程。
2011年这项成果经过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鉴定,研究成果在同类研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直接标志为:2009年“纺织材料学”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荣誉,2010年“纺织材料与加工教学团队”获国家教学团队荣誉。
徐卫林强调,学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人才的培养。武汉纺大在这方面亦有突出表现:一是近五年来毕业生的供需比一直保持在1∶4.5以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8.29%。二是学校近几年的纺织类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为28.37%。三是从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来看,毕业生因综合素质高、能力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在学校组织的学生评教中,本课程授课教师水平在纺织与材料学院教师中名列前茅。教学督导组组长给出评价:纺织材料学课程为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督导组成员多次随堂听课,检查纺织材料学课程建设材料,认为该课程在各个方面都居于学校课程建设前列。
“课程教师队伍力量雄厚,教师队伍构成合理;课程教学硬件完善,教学条件与实验水平一流,能把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保证了高水平学生的培养。课程对材料学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借鉴作用。课程具备国家级精品课程水平。”业内人士也对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
后记
近3个月来,记者跟随“纺织之光”教育基金会走访了荣获“纺织之光”2011年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几大院校,真正体会到优秀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纺织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强国必先强教”,我国正在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行,教育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专栏以专题的形式相继报道10余项涉及理论创新、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的一等奖教学成果,希望这些成果能为更多的纺织类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新思路。
继教育教学成果奖后,本版将于9月底开设关于“纺织之光”2012年度科技奖专栏,敬请关注。
□记者 陶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