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均衣着消费10年近增两倍
生意社9月10日讯 高芸今年33岁,是个扫街控。当年20出头,年轻刚工作,精力好得惊人,能从武林路庆春路口开始,逛完整条武林路女装街,再沿体育场路口,走到武林广场商圈,逛完杭州大厦、银泰百货和杭百,足足消耗一整天的时间。
“那时候基本上是干逛不花钱。”她说,“两个月能买一件衣服就不错了,而且都是基本款,牛仔裤、T恤、开衫,只求三四件衣服能搭配出一周不重样来。”
2002年左右,高芸大学毕业,第一个月工资拿了3000块钱,在一家ONLY专柜买了条裤子,心里相当满足,“拎着购物袋逛其他专柜,就算不买,也觉得特有面子。”
换成现在,“就逛个一两家商场吧,进去只看几个熟悉的专柜,一次性买上两三件,碰上打折力度大,会再多买几件。”高芸说,“最好是在一家专柜全搞定,风格统一好搭配。最夸张的一次,我光是一家专柜上就刷了3000块钱,特爽!”
对于这样的顾客,银泰百货(集团)有限公司武林店总经理助理吴凌云并不陌生。“我们的营业额,每年都在涨。截至去年年底,每年涨幅都在两位数以上,去年一年的营业额就有30个亿。”她说,“碰上店庆打折力度大的时候,有的顾客一次性消费就在万元以上。”
品牌更替快,服饰流行与国际接轨
如今的高芸,买衣服不再满城逛,而是有的放矢。
“早年不知道什么品牌适合自己,这些年也算身经百战,杭城的商场就是我的战场。现在总算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穿衣路线。”高芸说。
学生时代的高芸,很爱杭派女装,刚工作时,在商场里挑选的最多就是杭派女装。“不过,当年那些杭派品牌,现在在商场里早就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和时尚杂志接轨的新品牌,有很多新元素。”
“主要是自己的审美观消费观在发生变化。”高芸笑着说。达芙妮的鞋子曾经是自己的最爱,价位适中又舒适,不过后来她的兴趣很快转向了百利,“觉得鞋款比较经典,虽然贵一些,可以穿个两三年。”而现在,她最常逛的鞋类品牌又增加了不少,“美剧看多了,有些品牌的流行性很强,国外刚时兴什么,它就有类似元素的设计上柜了。”
吴凌云告诉记者,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消费观念和审美观正在和国际接轨。高芸的体会,也鲜明代表了商场内专柜品牌的变迁。“2007年的时候,达芙妮卖得很好,如今已经在武林银泰正式撤柜。而思加图这一类融合了欧美元素的鞋类品牌,却在这几年迅速崛起。”她认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消费正在转型升级。
紧跟时代潮流,每年换一批衣服
“去不同的地方,我会穿不同的衣服。”高芸说,“泡吧穿得朋克点,上班穿套装,在家就穿最舒服的休闲服、家居服。”
而具体到服装的款式,还要看当季流行什么。“像去年,流行长裙,我就一口气买了五六条,有田园风的,有淑女风的,还有欧美性感风的。”高芸说,“今年又流行包裙了,初夏的时候,我就开始备货了。”
高芸的衣柜,几乎每年都要换一批衣服,“以前买件贵的,会多穿两年。但现在,打开衣柜,无论多贵的衣服,只要是去年的,就不太想穿了,老觉得没新鲜感了。”
吴凌云告诉记者,2000年的银泰武林店,对服装的分类仅仅是男装、女装、少女装,“那时候的服装,一类是像宝姿那样的正装,另一类就是像班尼路这样的年轻服饰。”她说,“现在不一样了,选择什么样的服务品牌,要紧跟服装潮流。比如这两年韩剧盛行,我们银泰也多了好多韩国服饰品牌专柜,虽然价格相对较高,但仍然很受欢迎。”
“每个时代的人,都会购买他认为最具价值的东西。”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蒋彦说,“所以在经济不宽裕的年代,衣服布料厚实、经穿才是王道。而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今天,品牌和风格才是大家所追求的。”
这10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60后、70后有这个经济实力,难掩对品牌的偏爱,而80后、90后已成为主流消费群,时尚、新鲜、快速等概念越来越多地融合到日常服饰中。
“各种信息的冲击下,现代人想法更加多元化。”蒋彦说,“会尝试不同的穿衣风格和品牌,所以逛街会成为一种休闲方式。看中了就买下来,隔年就换一批衣服的人越来越多。”
而这几年,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意识的转变下,一些原本处于底层的销售模式,却成为一种高端体验,真正开始和国际接轨,“以前的裁缝铺,现在发展成服装的高级定制,设计师的名字就是它的品牌标签。”蒋彦说,“这是经济发展下,人工和创意价值的再发现,这也是未来人们对服饰要求的一个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