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棉纺织企业亏损 棉花收储政策引争议
生意社9月26日讯 “高价收储实际上是保护了落后的生产方式。”昨日(9月24日)前来成都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西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高峰论坛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徐文英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徐文英表示,棉花收储政策可以稳定棉价,保护棉农的种棉积极性,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今年情况不一样,目前国内的棉价远远高于国际棉价,收储政策使国内的棉纺织企业失去了竞争力。
徐文英建议国家可以对棉农实行直补,就像粮食直补那种方式。
9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根据《2012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相关规定,中储棉公司于9月10日启动了2012年度棉花临时收储,临时收储价定为20400元/吨,比上年提高600元/吨。
国家发改委称,目前新棉已开始陆续上市,棉花临时收储的及时启动,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保护棉农利益,促进国内棉花市场平稳运行。
四成棉纺织企业亏损
“目前棉纺织企业面临的形式很严峻。”徐文英表示。
来自工信部在本月初发布的《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上半年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国内市场需求增长趋缓,国内外棉差价过大等因素影响,我国纺织行业运行呈现下滑态势,生产增速明显下降,出口数量有所减少,企业效益出现下滑,产业链前端(棉纺、化纤)亏损加重。
1-7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5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同比回落18.8个百分点。内销增速明显放缓。1-7月,在全国限额以上工业商品零售额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低于去年同期7.2个百分点。出口同比负增长。
1-7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323亿元,同比下降1%;企业亏损面达17.7%。
中国棉纺协会跟踪的棉纺织企业亏损面达到40%,3万锭以下纺纱企业减产、停产面接近50%。另外,由于国际市场价格下降,许多纺织产品出口“量增额不增”,保持出口增长的难度很大。
“当前影响纺织行业运行的突出问题是,市场需求不足、国内外棉差价持续扩大、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工信部的上述报告称,当前棉花问题备受关注。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内外棉价差不断拉大,到今年7月19日,国内外棉价差约为4100元/吨左右。持续加大的国内外棉价差,严重削弱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1-6月,美国从我进口的棉制织物同比下降1.4%,而从印度、越南进口的棉制织物同比则分别大幅提升了20.5%和23.4%。
昨日参加中国西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高峰论坛多位纺织企业的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目前处境艰难。
棉花收储政策引争议
中储棉公司于9月10日启动了2012年度(2012年9月-2013年8月)棉花临时收储。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称,2011年度国家共收储了312万吨棉花,促进了棉价回升和市场平稳运行,有效保护了棉农利益,达到了预期的政策目标。
2012年度是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执行的第二年。这项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把以往在主产区临时收储皮棉的措施常态化,提前公布收储价并在新棉上市后敞开收储,收储的棉花在市场需要时可及时投放,以稳定棉花生产、经营者和用棉企业市场预期,保护棉农利益,保证市场供应。
在徐文英看来,目前国内外的棉价差越来越大,高价收储严重影响了国内棉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了整个棉纺织企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的收储价格是合理的,太低了农民不愿意种。”宏源期货棉花高级分析师王勇昨日下午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内外棉存在如此高价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棉花收储托市的同时对棉花进口实施配额制度。配额制度在控制中国棉花受国外棉花过度冲击以及保护棉农利益方面作用重大,在此目的上与“棉花收储预案”相呼应。内外棉价差的存在使得我国的众多外向型纺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原料成本方面的劣势。
王勇认为,内外棉价差对纺织企业虽然有影响,但并不是造成其困难的最主要因素,且临时收储政策着眼于长远,在目前条件下,恐怕没有更好的政策来替代收储政策。
“国储的良好效应我们是应该认可的,国储启动期间棉5%之内的波动就是很好的说明,内外棉价差拉大不是国储的初衷,造成内外棉价差的根本原因是全球经济不景气。”卓创资讯棉花行业分析师孙立武昨日下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孙立武称,国家收储的政策是稳定棉花市场,保护棉农利益,但是不可能一直实行收储,这样一来会造成产业链难良性发展。
王勇表示,最好的补贴方法还是提高籽棉价格,直补在操作性方面效果不如收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中国西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高峰论坛上,“转型升级”成为了最热点的话题。在此次会议上诸如宜宾丝丽雅集团淘汰落后产能,建设年产10万吨粘胶短纤的产业升级合作项目等多个产业升级的项目相继签约。
孙立武认为,棉纺织企业面对困境应该加大内功修为,从成本、技术、品牌、原料结构调整、转型等各个层面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