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仕来”杯大提花面料设计大赛:为“期待”插上翅膀
谁为“期待”插上翅膀?
——写在第二届全国“银仕来”杯大提花面料创意设计大赛颁奖礼后
金奖作品《传奇》
银奖作品《变·奏》
银奖作品《待嫁新娘》
生意社9月28日讯 实地去采访,能够最直接感受到当地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实干精神,这也是两年前记者去淄博最大的感受。
今年9月再次来到淄博,是因为这场主题为“新期待”的大提花面料创意设计大赛。由行业协会牵头组织,企业冠名的这项赛事,究竟承载了哪些期待,又将如何去实现这些期待?
期待什么?得到什么?
当一行人聊及当前纺织企业的困境时,淄博银仕来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宗君谈到,目前银仕来的接单情况不错,但利润率不如之前可观,企业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全棉类所占的比重已经非常少了,多原料多组分的新产品让企业保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一些小企业没有能力更新产品,只能按老套路生产,产品卖不出去,也卖不上价,生存状况可想而知。”
一句话点出了大提花大赛的由来,这是行业和企业共同打造的一个提升平台。对银仕来而言,企业需要通过大赛拓展自己的视野,组建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对纺织协会而言,需要在服务企业、扶持企业发展上不断实施新举措。
这就是大赛所承载的“新期待”,这份新期待为所有人的努力付出找准了定位和方向。
对此,淄博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赵鹏感触很深。在他看来,正是因为大赛让他们结识了这个领域的资深专家和优秀人才,资源整合才将赛事的潜能最大化地挖掘出来。
与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龚建培的结识就是缘于首届大赛。这位在家访设计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已经与银仕来建立了合作,对企业的产品设计进行规划和指导。龚建培用“很强的自我提升意识”这句话对企业作了肯定。龚建培与国内纺织企业打交道多年,在他的印象中,能像银仕来这样,企业管理层对研发设计的重视高度统一,舍得投入人力、物力的企业不算太多。双方合作的一年多时间,企业多次派设计人员回到学校再次学习,龚建培也多次来到企业对设计人员做业务培训。本届大赛银仕来的设计人员有12幅作品获奖,由此可见,企业的整体设计能力确实得到显著提高。
所以当银仕来公司董事长刘东告诉记者,企业近期又引进了一批新设备,与两年前相比,数量可以说是翻了一番时,再次肯定了大赛对企业的回馈。在刘东看来,作为大赛的承办方,很难去计算这种投入能具体产生多少回报,但它对企业设计能力的提升却是实实在在的。而主抓研发的孙总,感受更为直接。她谈到,参与大赛之前,企业设计师的作品打样初次成功率在30%~40%;而现如今能达到80%左右。“下一步争取提高到90%以上。”龚建培的话更是自信满满。
如何创新?如何补进?
可以说,设计大赛这一模式并不新颖,当前各类设计赛事层出不穷,但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找到这项赛事在细节上的创新点。
首先从大赛的类别上来看,大提花设计是纺织品设计中重要的一类,在国内以某单一工艺类别为主要对象的设计赛事并不多,因而大提花设计大赛是开创了设计大赛的另一种先河。也正是因为将赛事范围圈定得非常具体明确,所以才能快速的将作品转化为商品,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赵鹏谈到,上一届比赛有一些获奖作品创意性太强,导致最终无法投入到实际使用,而本届大赛在秉持专业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用性。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有35件设计作品不仅提供了完整的纸样设计稿,而且还呈现出了具有市场前景的面料实物,这在其他类似的设计大赛中是很少见的。
其次,颁奖典礼上播放的小短片,包括大赛的总结和获奖作品的点评,不单是一个结果的公布,更像是带有学术意味的探讨。“单一工艺类的设计赛事有特点,同时也有一些限制,如何将限制最大程度地转化为长处和闪光点是今后大赛发展的重点。如何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设计工作室来参加大赛,如何让参赛作品的设计更符合大提花工艺与市场发展的要求,如何使我们的大赛更为专业化,并具有一些理论性的探讨,也是组委会今后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这是大赛总结短片中的一段话。能够发现问题、认识不足,就是进步的大前提。而对获奖作品精辟的点评,同样能看到组办方的用心和思考。专家对大赛金奖作品《传奇》的点评写到:“本设计在创意上较好地将传统意蕴与时尚色彩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体现出中西文化交融的意境之美。色彩和形式感的处理手法切合流行趋势,材质和肌理的处理符合现代提花工艺的要求,较好体现了本次大赛的主题‘新期待’。”
另外,颁奖典礼的大部分观众是淄博纺织企业的员工和纺织院校的学生,在活动最后,龚建培进行了一场题为《设计改变生活》的讲座,希望将创意设计的价值和最新的设计理念传递给行业从业人员和“生力军”。
赵鹏表示,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通过媒体宣传和走访选校、企业,组办方对大赛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推动,与第一届相比,不管是参赛人数还是作品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大赛下一步的构想,他提出了“技术+艺术+学术”、“创意+工艺+手艺”的观点。
从这一届的获奖结果来看,奖项的归属还相对集中,应该有更多的企业院校参与进来,扩宽大赛影响力的辐射范围。另外,如何将大赛品牌与企业品牌相结合,为更多的企业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如何网罗各方专家,为设计作品快速进入市场理清思路;如何建构人才培养机制,为更多的企业引入优秀设计人才……这些都是大赛存在的进步空间,也成为我们期待它的理由。
□记者 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