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山西晋城蚕桑产业:“老树”如何发“新枝”


http://www.texnet.com.cn  2012-10-22 13:53:07  来源:太行日报 收藏
生意社10月22日讯

  种桑养蚕,风雨兼程一路走来

  “山近无村水近楼,小桥烟火数家秋;客来笑迎烹鸡黍,一话桑麻夜未休。”这是明朝万历年间晋城籍吏部尚书王国光刻留在阳城县董封乡临涧村一石碑上的诗文,描述赞颂了家乡蚕桑兴盛的诗篇。早在2500年前,在获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盛行栽桑养蚕,相传周穆王曾亲临“桑林”之地设宴款待各地诸侯,观赏当地居民采桑养蚕的盛况。悠悠千年,漫漫沧桑,蚕桑作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农村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蚕桑作为中华文明的有效载体之一,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家有三株桑,种地不纳粮”,就是蚕桑产业在农民家庭生活中经济地位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地方政府和广大蚕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蚕桑生产在晋东南五县也就是现在的晋城市得到迅速发展。到1957年,晋、高、阳、陵、沁的蚕总产量恢复到232.4万斤。其后,由于大跃进和极“左”路线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蚕桑生产受到影响,蚕茧产量一直在130万斤左右徘徊。1964年农业部在沁水县端氏镇召开了北方八省市蚕桑生产专业干部会议,重点推广端氏地埂栽桑、不和粮棉争地的经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对蚕桑产业造成极大的破坏。到1971年,五县的年产茧量只有99.3万斤,跌至建国以来的最低点。1973年,在阳城县委书记孙文龙的大力倡导下,阳城县的蚕桑生产得以继续发展,蚕茧产量也恢复到120万斤,成为山西省第一个蚕茧产量超万担的县。到1980年,阳城县的蚕茧产量突破200万斤大关,达到204万斤,一跃成为华北蚕桑生产大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政府把发展蚕桑生产作为一项骨干副业,狠抓桑树育苗,大抓桑园建设,蚕桑生产呈现恢复增长的态势。到1980年,五县的蚕茧年产量突破300万斤大关,达到336.5万斤。1985年,随着市管县体制改革,蚕桑生产受到了晋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始终把其作为出口创汇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桑园面积逐年扩大,蚕茧产量连年上升。1988年,市政府针对蚕桑生产迅速发展的这一势头,把茧丝绸管理和出口权从原来的外贸公司划分出来,成立晋城市梅花丝绸公司,对蚕茧的收购、加工、销售进行统一管理。同年,由于丝绸出口形势较好,售价较高,缫丝企业原料缺口较大,出现了蚕茧抢购浪潮,形成了“蚕茧大战”,蚕茧价格也由原来的2.6—2.8元/斤,一路飚升到8元/斤左右。但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蚕茧收购中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1996年以后,受国际茧丝绸市场的影响,蚕茧价格下跌,收入下降,蚕桑生产进入连续7年的低潮期,至2002年晚秋蚕更是跌至谷底,每市斤茧售价不足4元。尽管情况如此严峻,但各级政府始终把蚕桑生产抓在手上,注重基地建设,使蚕桑产业逐步向土地相对丰富的纯农业乡镇转移,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专业化格局初步形成。2003年后,随着国际茧丝绸市场的复苏,蚕茧价格的好转,蚕茧产量迅速上升。截止到2011年底,全市全年发放蚕种111103张,生产蚕茧1110.4万斤,收入达到了18725.3万元。

  政府扶持,新技术带来新变化

  蚕桑产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潜力产业,也是纯农业及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因此,改变过去以手工小作坊为主的加工、生产方式,成为推进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近几年,全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南下江浙、西入陕西,学习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市蚕桑的实际,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新技术+新品种+专业化+规模化=高效益”的蚕桑产业科学发展的新路径,大大推动了全市蚕桑业的发展。

  家住阳城县次营镇赛村的李鲜霞就深切感受到了传统蚕桑产业的新发展和新变化,“以前一直在家养,本来可以多养几张,但因为家里地方小,一季下来顶多只能养一张蚕,一年下来吃苦费力,也不挣多少钱,慢慢的,我对养蚕也就不怎么上心了!”李鲜霞一边采摘桑叶一边告诉记者,“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村里成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统一购种,统一消毒,统一管理,还配有技术员给我们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县、镇还给予我们养蚕补助。靠这个养蚕大棚,今年我已经养了三季蚕了。前两季收获了4张蚕,挣了两三万元呢!”说罢,李鲜霞乐呵呵地将采摘好的桑叶运往养蚕大棚中去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鼓励像李鲜霞这样的蚕农发展栽桑养蚕,推进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市农业部门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蚕新模式,以科技带动养蚕业发展,以技术提升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市农委蚕研所所长崔满善介绍说,为了消除农民的思想负担,坚定蚕农养蚕的信心,推进全市蚕茧丰产丰收,我市大力推广各项养蚕新技术,科技运用率明显提高。其中,养蚕大棚等技术的快速推广,使得我市的养蚕规模经营户稳步发展,对蚕茧的产量和质量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大大提升了蚕农的直接收入。特别是近几年新推广的小蚕饲育棚,具有阻断病菌传染、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桑叶利用率、提高蚕茧产量的功能,受到了广大蚕农的欢迎。仅今年春季,就实现小蚕温湿度饲育棚774余套,为蚕茧的稳产高产提供了保障。

  阳城县寺头乡张家庄村主要发展蚕菇养殖基地,今年获得好收成的村民张太湖高兴地告诉记者:“蚕菇养殖真的是让我们农民不出家门就能挣钱的好产业,通过大棚养蚕,我们不仅一年可以收获三季茧,到冬季的时候还能利用桑枝栽培香菇,这样一年下来能挣个三四万元,科技养蚕,让我们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科技支撑是基础,资金扶持是保障。为了全力支持蚕桑基地健康发展,市县两级出台了蚕桑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扶持资金达到了1300万元,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广大蚕农的技术水平,解决蚕农的后顾之忧,各级相关业务部门还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农民技术培训工程”等开展蚕农技术培训工作,聘请专家授课,现场专业指导,切实把农民技术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并先后从外地调回价值100余万元的生产物资,供应发放各类针片剂达10万余盒,消毒药3万余袋,方格蔟60余万片,为蚕农提供了强有力的基层服务保障。据了解,今年全市春蚕发种42847张,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发蚕种1018张。根据初步统计,今年春季全市生产蚕茧430万斤,蚕茧总收入预计可达7365万元,全市新建桑园面积达3033亩,各项生产指标均好于去年同期水平。

  由低到高,品牌效益日益显现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市以蚕茧为原料的丝麻纺织企业大多以生产白厂丝、大麻纱和服装面料等低中端初级产品为主,多是为产业链条的下一环节提供原料,家纺及工业用纺等制成品只占很小的份额,而且产品品种雷同,技术含量低,面对相同的客户群,低价竞争现象十分严重。“因为我们处于蚕桑产业链的最低端、最上游,只卖初级农产品,卖蚕茧或白厂丝,也可以赚钱,但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结果付出的劳动最多,获得的利益最小。”市农委主任李天胜说,“通过深加工来提高蚕茧的附加值,拉动蚕桑产业的发展,挖掘潜在的市场,是当前我们发展蚕桑产业的主要方向。现在,全市搭建起了以蚕桑基地为塔基,以缫丝加工企业为塔身,以丝绸织造加工和服装生产为塔尖的金字塔产业模式,吉利尔公司、晋氏织造的高档丝绸织锦系列产品还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

  吉利尔潞绸集团织造股份有限公司系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龙头企业之一,其前身高平丝织厂初创于1961年,是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丝绸织造印染企业。吉利尔公司以高档丝绸、大麻为主要原料,形成了以面料织造、印染加工到成品市场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坚持实施名牌战略,推行以高品位、高档次丝绸类终端产品满足顾客需求。

  在吉利尔潞绸体验馆,记者看到,服装服饰、家纺类产品、特色工艺品等诸多高端产品琳琅满目,特色的工艺、现代的风格、高端的品味,让参观的客商流连忘返。馆里陈列的几套中式丝绸服饰,便是特意为2012年央视春晚主持人毕福剑所准备的,是吉利尔公司巧妙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创意设计全力打造的。吉利尔公司市场部经理张国宏告诉记者:“以前,吉利尔公司的品牌影响力仅仅局限于行业内部和晋城市范围,形不成规模竞争优势。这么多年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我们打出了自己的一张王牌,那就是发展高品位、高档次的丝绸类终端产品,通过独一无二的蚕茧产品来提升品牌影响力,以绝对的优势开拓潜在的市场。”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吉利尔公司成功奠基开工的100万套特色丝绸、丝麻服装家纺扩改项目,将会消化5万亩桑蚕、1000亩大麻,带动5万余名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每年可增加收入5000万元,企业销售收入3亿元,创汇1000万美元。同时,吉利尔丝绸产业还横向延伸,利用山西优质的大麻资源,提升研发能力,把丝麻产业延伸研发至有机建材、有机塑料、工业润滑油、化妆品、医药工业无纺布等新领域,直接带动当地桑蚕养殖和大麻种植的快速发展。按照公司的远景规划,到2018年,公司将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5亿元,带动10万农户增收致富。

  在十几年的不断发展中,晋城已经渐渐打造出诸多丝麻高端产品,为人所熟知的,除了“佶利尔”服饰之外,还有中国名牌产品“绿洲”大麻,山西名牌产品“森鹅”针织内衣、“晋氏织造”、“红萍”服饰等,而桑蚕产业的副产品,如蚕砂、桑枝、桑皮、桑葚等也逐渐开始被利用起来。阳城县寺头乡生产的帅源桑葚饮料、食用菌,高平市用桑皮造高档宣纸等,均为废物再用。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市利用桑枝生产食用菌单位有15家,食用菌200多万袋,产值1000多万元,丝棉被加工12000条,产值1000万元。

  资源整合,打造晋城丝麻名牌

  尽管全市的诸多蚕桑高端产品逐渐为人所知,但各个企业多是立足自身,规模相对较小,这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全国、全球的市场竞争,晋城丝麻产业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现代化的丝麻之路到底该如何走?

  2009年,国家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无疑为丝麻、丝绸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丝麻产品结构的调整,新品种逐步投放市场,以及人们生活品位的不断提高,丝麻产品重点转向了内衣、家纺等消费领域,丝麻内销市场稳步增长,给丝麻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丝麻企业的经济效益也稳步好转。近年来,我市部分丝麻纺织企业十分重视品牌的塑造与推广,但其对市场分析、产品开发、品牌建立、渠道选择、促销宣传等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营销能力薄弱,品牌影响力仅仅局限于行业内部和晋城市范围,没有形成大规模、大生产、大带动效应,形不成规模竞争优势。

  没有龙头企业带领、没有形成集聚性规模、各个企业各自为战,是我市丝绸产业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受企业规模不大、品牌不响、市场占有率低、企业效益一般等因素影响,丝麻行业员工工资福利待遇普遍低于煤炭、电力、化工、铸造等资源型、制造类行业,企业人才严重匮乏,行业内部自律组织缺失,极大程度地掣肘了我市丝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推动全市丝麻纺织产业发展壮大?全国丝绸产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走产业联盟、品牌联盟、统一设计、统一包装、统一营销道路,中小微企业向龙头靠拢,在产业链中找定位、谋出路,着实放大资源、文化效应,提升产品知名度、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和附加值,使丝麻产业集群迅速膨胀,才能助推丝麻纺织产业实现振兴升级。

  市经信委主任张新光说,理顺行业组织结构,是振兴丝麻产业的首要步骤。应当充分利用丝麻产业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制定产业规划,发布相关信息、实施政策引导,加大协调服务和促进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合,将现有的国有、民营、县属、市属等不同所有制丝麻纺织企业联合起来,整合资源,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营销,统一品牌,形成合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发挥行业整体优势,成为连接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同时,要制定出台政策措施,设立丝麻纺织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建设丝麻产业园和桑麻种植基地,从种植、养殖、设计、加工、包装、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环节采取补贴、贴息等形式给予支持,引领产业投资方向,不断推动产业上下游整合,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培育壮大1至2户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规模企业、品牌效应和技术领先企业等骨干企业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打造具有明显南太行地理标识的丝麻产品统一品牌,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良好的投融资发展环境是推进产业发展的外部力量。要大力支持和鼓励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丝麻产业创新联盟,加强与行业协会、咨询机构及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开发一批高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效益产品,带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丝麻纺织企业通过引进资金、金融贷款、向上争取等途径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对现行技术工艺路线进行改造和优化,增加品种,提升质量,促进产品上档升级。

  丝绸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人民的一个惊喜,高品位的丝麻系列产品将继续谱写着这一传奇。只有不断提高晋城丝麻产品的质量,加大对晋城丝麻产业的宣传推广,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才会把晋城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有一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特色丝麻产业基地,形成“晋城丝麻”品牌。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山西茧丝  茧丝行情  茧丝绸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