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服装企业陷污染门
生意社10月26日讯 包括阿玛尼、维多利亚的秘密在内的多家知名服装品牌,被环保组织点名批评。
环保组织希望通过对品牌管理向上游延伸的呼吁,找到推进加工企业的环保动力
NBW记者 王佩菁
包括“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环友科技”、“南京绿石”在内的5家环保组织于10月8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为时尚清污》调研报告。报告中,环保组织把目光投向一直颇受环境污染质疑的纺织印染行业,试图在服装原材料供应商与大型国际品牌、零售商之间建立起对应的关系。
不过,环保组织的目的并不在于做一道“连线题”,而是尝试监督产业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另一种方式。
投诉无果
在环保组织调查的共49家品牌和零售商中,有包括H&M、耐克等在内的17家品牌对材料供应商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回复,ZARA、优衣库等10家品牌表现一般,另外有玛莎百货(Marks and Spencer)、维多利亚的秘密、阿玛尼等22家品牌毫无回应或敷衍回应。
玛莎百货是英国最大的跨国商业零售集团,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特有的货品自行设计或与制造商一同设计的生产方式,使玛莎百货与制造商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在环保组织的实地调研中,玛莎百货的两家疑似供应商浙江庆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和浙江庆茂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庆丰”和“庆茂”)表现不佳。
2012年9月10日和11日,5家环保组织的工作人员与所在地的环保机构展开了杭州萧山区庆丰和绍兴市斗门镇庆茂的实地调研。
参与调研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王晶晶向《新商务周刊》介绍,庆丰厂旁最近的一个小区(居住区)天辰国际离该厂只有一墙之隔,小区修建四五年来,居民们一直受到厂子排放酸气的困扰;而庆茂厂西墙边紧邻着一条河,河的对岸就是村民居住的地方,庆茂有时偷偷把水排入河中。
天辰国际居民说,去年,在无数投诉信的轰炸下,当地环保部门曾经组织庆丰邀请居民代表走进工厂参观整个生产流程,消解他们的疑虑。在那一次沟通后,酸气排放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可是没过多久,一切又都恢复到了之前的状况,后续的投诉也都不了了之。
根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污染地图所收录的监管记录,庆丰在2009年就被萧山政府列为萧山区83家印染化工整治企业之一。
居民芦先生曾在6月18日写了一封投诉信,他说:“自入住小区4年来,该印染厂一直不定期间断排放刺鼻酸气,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困扰。再过一个多月,我的宝宝就要出生,作为父亲,我无法容忍我的孩子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生长。”
在实际的调研中,温州“绿眼睛环保组织”的干事郑元英也观察到,所有的住户都装了空气净化器,“他们不敢开窗。”绍兴公益网的大石说:“庆茂村民反映,佩戴的银首饰许多都会发黑。”
2003年,庆茂建厂,之后村民们就开始了漫长的投诉之路,他们找工厂、找环保部门,但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环保组织的调研刚开始时,村民表现出了极大的不信任,他们见过太多次的“沟通”,对于解决问题已不抱太大的希望。
寻找“龙头”
环保组织坦言,纺织业中存在的排废问题很大,被调研的49家品牌或零售商在产业中占了一些比例,但并非全部。纺织行业包括的范围太大大多,因此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马军说:“环保组织力量有限,因此一定要找‘龙头’,把作用放在龙头。”
此次行动更像是一次“抛砖引玉”的尝试。
3月22日,环保组织第一次致信玛莎百货,希望就玛莎百货疑似供应商违规情况进行核实,同时呼吁玛莎百货对其供应商环境行为进行管理,没有回应。4月9日,环保组织发布了《为时尚清污》第一期调研报告。
30日,环保组织收到了玛莎百货的回复:“我们自然会对所有外部机构(类似你们组织)的关于我们供应商的沟通认真对待,并对可能提出的各种关切进行检查核实,所以你们的要求可能会被解决。”
“可能会被解决”——面对这种翻译语言的模棱两可,环保组织并不满意。10月,在第二期调研报告发布后,玛莎百货向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做出回复,承认庆茂为其主要的供货商,但坦言在收到环保组织的信息前未能了解庆茂的违规行为。玛莎百货希望环保组织再给他们多一些的时间,并承诺会把问题调查清楚。
H&M则得到了马军的点名表扬。他介绍说,H&M在接到他们发出的信件后,主动利用中国污染地图数据库,寻找合作的供应商是否有违规的行为。H&M在接受《新商务周刊》采访时具体介绍说,对于那些有违规记录的供应商,H&M会要求他们在IPE的网站上做出反馈,说明解决违规问题的具体方法,并在内部进行后续追踪。同时,H&M还强烈要求供应商们公开他们的排放数据,目前,已经有几家供应商在IPE的网站上公开了数据。
H&M的积极回应正是环保组织希望引出的“玉”。环保组织希望品牌或零售商能够日常化检查供应商在中国污染地图数据库中的违法记录情况,在与新的供应商签署合同之前,检查污染地图上是否有环境违法记录,鼓励工厂将排放和水效、能效数据公开,并在改正措施完成后,通过第三方审计的方式,确认改正工作完成以获得公众认可。
“服装加工厂”
中国很久以来都扮演着“服装加工厂”的角色。就产业链来讲,从起点的棉纱供应到终端的成衣加工,中国都是世界工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世界知名的服装品牌在给中国带来大量订单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1)显示,纺织行业在中国40个主要行业的工业排水排名中,总废水排放量位列第三,年排放废水将近25亿吨。
近两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以及土地租金价格的上升,曾经在世界服装制造格局中清一色“Made in China”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了,“Made in Cambodia(柬埔寨)”或“Made in Bangladesh(孟加拉)”正在悄悄占领市场。但大型国际品牌和零售商开始将其订单从中国转出,并不意味着会把污染也转移走。
事实上,目前他们转移的部分主要是能耗少污染小的成衣加工部分,而能耗大污染强的印染整理环节依旧留在中国。另一方面,纺织行业终端的转移基本上要5年到10年才能完成,短期很难见结果。
第一纺织网的首席分析师汪前进说,近些年关于纺织行业的污染控制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真要落实下来,政府的施压、环保组织监督与行业内部的自我约束缺一不可。
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5万间纺织厂,如此庞大的数据对于政府的环保部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一些品牌对合作工厂存在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缺乏供应链监管的意识,仅与供应链末端的成衣加工环节进行联系,从而接触不到污染最严重的染整环节。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形成了纺织行业中的关键盲点。
2011年1月20日,多家环保组织联合发布《苹果的另一面》报告,公布了一份苹果在中国供应链的污染地图,曝光了27家苹果公司疑似供应商存在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
报告发布后,连续5个月没有给环保组织任何答复的苹果,最终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做出应答,和环保组织建立了谈话机制并采取措施。“洗苹果”让环保组织尝到了甜头。他们希望把这个方式推广到纺织行业。
建立沟通机制
“在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还没有很好的形成,通过一些大的品牌机构使那些小的企业开始正视这个问题,能够很好督促供应链的管理。”郑元英说。
H&M告诉《新商务周刊》记者,品牌针对供应链的可持续管理制定相关的政策与规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政策和规定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离不开政府、NGO以及供应商任何一个环节的合作。H&M认为环保组织所做的工作对于他们制定政策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
美国自然资源环保委员会(NRDC)的全球环境健康项目主任Linda Greer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在美国,企业关于环境的相关信息都非常容易获得,排放的情况也统统向公众公开。另外,来自政府和公众的压力都使工厂不得不尽量降低能耗,这使得品牌本身在监督和要求供应商这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工作要做。不过,由于美国在碳排放方面暂时没有非常确实的规定,因此在这个模糊地带,品牌企业就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供应链中的碳排放提出具体的要求。
Linda同时介绍,在美国,NGO在污染的监管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许多NGO分析网络上由政府发布的各种信息,然后发布具体的报告。另外,美国也允许普通的公民或是NGO对污染者提起诉讼。所以,NGO就扮演了类似于政府强权的助手的角色。
Linda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大的NGO联盟叫做“河流保护者”,联盟中的成员各自负责一些河流,他们划着船沿河而下,看到可疑的景象立即拍照,发现异常的水域就会取样并送到实验室去检验。这些成员对他们负责地区的水文地貌以及工厂分布都非常熟悉,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面对企业的违规行为,有些成员会选择直接向政府部门反映问题,有些会和媒体取得联系。这时企业就会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他们只好积极采取行动解决问题,把自己从负面报道中解脱出来。
“河流保护者”的例子是一个社会各个部门沟通互动的良好案例,在Linda和马军等人看来,这种沟通对于中国的企业和环保组织来说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据Linda介绍,拥有超过60个知名服装零售商、品牌和少数公益组织在内的“可持续服装联盟”不久后将在香港召开会议,其中不乏5家环保组织在此次报告中点名的问题公司。她希望通过这次会议,督促纺织厂改善环保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