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不振 中国服装业与时尚难擦火花
生意社10月29日讯 中国时尚产业方兴未艾,便遇全球经济危局。是深陷其间,随波逐流,还是另辟蹊径,谋求变革?
“中国时尚产业提升创意附加值有三大突破口。”近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时尚同盟组委会主任孙瑞哲在第三届中国时尚产业论坛上开出“良方”——中国时尚产业需从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平台创新三方面入手。
时尚“土壤”渐肥
纺织服装产业是时尚产业的“排头兵”,在时尚产业中占重要一席。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国强坦言,根据服装产业景气指数,第三季度行业总体运行处于偏冷的浅蓝区,景气指数继续回落。
不过,对于未来发展,陈国强仍充满信心。在陈国强看来,企业转型很重要,在这中间即要有对产业的信心,也要看清存在的问题。企业在纷纷向“微笑曲线”两端(设计、营销)靠拢时,同样不能舍弃制造环节。因此,陈国强将服装产业细化为“五环”,那就是设计研发、生产加工、传播销售、售后服务以及产品回收。
孙瑞哲同样对中国时尚产业发展持有乐观态度。“中国社会正在向消费型国家转变,以创意文化、个性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时尚产业将迎来历史机遇。”孙瑞哲指出,世界发展史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一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消费需求将向发展型、享受性升级。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GDP已达5414美元。
与此同时,现代化也是支撑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城镇化无疑会对中国社会的转型、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消费水平的提升带来巨大推动效应。”孙瑞哲解释称,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以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为标志的,中国的城镇化率将在2030年达到65%至70%,这意味着未来不到20年时间,城镇人口将增加3亿。目前,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1倍左右,人均消费也是3倍左右。
在孙瑞哲看来,今后20年,中国时尚产业的重要命题是如何在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需求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定位自身的发展。把握大众时尚,才是真正把握时尚话语权。
时尚“芯片”尚缺
在诸多分析人士看来,缺乏创意是阻碍中国时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意附加价值的提升?
孙瑞哲指出,“中国的创意设计能力目前依然相对薄弱,创意人才孵化机制不够健全,也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缺乏系统的技术支持以及规模化生产能力的现实支撑。此外,对于创意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存在真空。”
要想突破这一瓶颈,孙瑞哲认为,首先是观念创新,加快与通信、出版、影视、音乐、广告等文化产业的融合;其次是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和智能化能带来可持续发展力和更灵活的交互方式;第三是平台创新,让传播创造更大的附加值,让中国品牌拥有更多的时尚话语权。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则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的企业、产品存在低文化含量、高逐利倾向,根本文化源头不明确。”中国的工业化一定要走一条高度差异化的路线,时尚产业亦然。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地方政府已经有明确计划为时尚产业缺口打上“补丁”。“上海市将从财力支持的角度专门增设两个专项资金,一是品牌的发展专项资金,鼓励自主品牌的发展以及老品牌、老字号的重塑和振兴,二是创意设计产业的专项扶持资金,鼓励上海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健在论坛上透露。2011年,上海时尚产业实现了总产出1510亿元,同比增长了18.1%,实现增加值421.81亿元,增长了10.5%,高于GDP的增幅2.29个百分点,对于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