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至县高寺镇养蚕劳力及蚕桑产业发展调查
为了解农村在家劳动力结构现状及养蚕户养蚕收入情况,为蚕桑产业以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乐至县对高寺镇的梨子湾村(蚕桑重点村)、破河村、老街村等三个蚕桑生产好、中、差的村进行了逐户摸底调查。调查结果为:
(一)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劳动强度大,严重制约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该三个村1169户3737人,20—60岁劳动力总数2363人,在家务农的639人(含老弱残),仅占27.04%。在家务农劳动力结构为:年龄在20—30岁的17人仅占2.6%;31岁—40岁的135人占21%;41岁—50岁的215人占34%;51岁—60岁的269人占42%。现状是:在家务农的劳动力逐步老龄化,严重缺失新生劳力,要承担全部的土地耕种和养殖业,劳动强度非常大,严重制约高密度劳动的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养蚕户逐年缩减,养蚕量向大户集中。据调查:该三个村近三年养蚕户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逐年缩减,2012年养蚕户数为242户,占总户数的20.7%,其中养蚕较好的梨子湾村也仅为30%。该三个村参与养蚕劳力人数319人(其中60岁以上的89人占近30%),2012年养蚕986张,收入茧款97.6万元,人平收入茧款3200元,其中破河村仅35户养蚕,但养蚕人均收入达5000元,非蚕桑重点区域养蚕更是集中在大户。养蚕户逐年缩减,养蚕量逐年向大户集中,是农村蚕桑产业大趋势。
(三)农村养蚕前瞻,要以培育养蚕大户为重点。农村外出务工劳力已达70%以上,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已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劳动力缺失已是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主要矛盾。养蚕户逐年减少,桑树资源闲置,有桑无人养蚕处处可见。因此,解决好现有闲置桑树资源的有效利用,依靠科技探索省力化养蚕,提高养蚕效益,培育一批有劳力、有养蚕设施条件、有积极性的上规模养殖户,并吸引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从事规模养蚕,是以后蚕桑工作的重点。乐至县目前有养蚕户近3万户,如果能培育1万户年养蚕10张以上(其中20张以上2千户),就可稳定年养蚕15万张左右。
- 四川宁南:打造百亿世界级桑蚕丝绸基地 (03-13 15:11)
- 四川安岳县蚕业发展后劲足 (03-11 10:43)
- 四川眉山:现场示范春蚕技术 科技闹春耕 (03-11 10:42)
- 2012的四川丝绸业:专家学者建言 谋划四川丝绸 (03-07 09:24)
- 宁南加强桑树冬管 (03-04 14:25)
- 四川南部县召开蚕桑示范村工作推进会 (03-04 14:16)
- 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文件鼓励发展蚕桑等特色效益农业 (02-28 16:00)
- 四川南充要建丝绸文化旅游城市 (02-28 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