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异常 江苏盐城特庸镇13亿条“蚕宝宝”不结茧
今年江苏盐城市射阳县秋茧市场收购价格为43.5元/公斤,高于春茧收购价格12.5%。“身价”之高,连市价格监测中心的人听了,都不禁感叹说实属“近年罕见”。
不过,面对喜人的市场行情,该县特庸镇蚕农们却并未因此而欢呼。因为这个被称之为全国著名的蚕桑生产基地,占据全县6成蚕茧产量的“重镇”,今年当地的“蚕宝宝”们到死也不愿意吐丝结茧。
据当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披露,经初步统计发现约有一半蚕农受此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万元左右。“蚕宝宝”们为什么不结茧?
养蚕大棚里出现异常现象
昨天上午,射阳县特庸镇九里村7组60岁的蚕农吕凤洋和往常一样,来到自家的养蚕大棚内给晚秋蚕喂桑叶,可是吃饱喝足后的蚕宝宝们在蚕蔟上不停地爬来爬去,非但不肯吐丝结茧,甚至还出现了精神异常现象。
跟吃了“摇头丸”似地不停扭动
比如,有些蚕宝宝趴在蔟上不停地来回摇动脑袋,有些在蔟上软绵绵地一动不动,待得时间长了连蔟都爬不住,就干脆掉地上了。看着蚕宝宝们在地上不停扭动的样子,吕凤洋心里别提有多着急了。可他没办法,只能拿起扫帚清理地上的蚕宝宝,结果一扫就是一脸盆。养蚕养了30年的吕凤洋,自称活到这把岁数还没碰过他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这回真把他难倒了。事实上,不止吕凤洋一家遭遇不幸,类似的情况在九里村不少蚕农家里都出现了,他们都在为此事焦虑和担忧。
蚕农贾风明发现蚕宝宝不肯吐丝结茧,起初以为是降温造成的,所以就赶紧给蚕宝宝养殖大棚里加温。但坚持了十天半个月后还是无济于事,蚕宝宝死了一盆又盆。已经亏了1万元的贾风明担心这么下去,亏损的窟窿会越来越大。于是一气之下,他干脆把大棚里剩下的晚秋蚕全都倒进了河里。
晚秋蚕中毒后体内由白色变黄色
“健康的蚕子用手掰成两半,蚕肚子里是雪白的,跟粉条一样。现在这些蚕子,用手掰开后肚子里全是黄色的,我们请镇里的王技术员来调查,竟然发现是慢性中毒。”吕凤洋说,王技术员告诉他们晚秋蚕如果是急性中毒,会在吐完绿水后立即死亡。慢性中毒不会立刻死去,而是等到吐丝结茧的时候,慢慢死去。“但就算蚕子能结茧,那也都是些外壳稀薄的次品,不管是蚕丝厂还是蚕茧站都不愿意收购啊!”吕凤洋说,他们那儿一年四季都养蚕,今年养春蚕的时候还挺正常的。入秋之后,他把吐完丝的春蚕卖了1.5万元,扣除1000元成本后,净赚1.4万元。可是,到了这晚秋蚕就来麻烦了。他初步算了一下,两个养蚕大棚算入各种成本,预计亏损3万元。
蚕宝宝好好得怎么就中毒了呢?蚕农们百思不得其解。
“蚕宝宝”缘何到死不吐丝?
蚕农们提到的王技术员其实是该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技术员王连芳,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晚秋蚕不结茧的原因十分复杂,不完全是中毒造成的,但长期气候干燥可能是导致意外发生的主因。
技术调查发现气候异常是主因
“今年特庸镇晚秋蚕发病率较高,农药打的比往年多4—5倍,当地大部分蚕农养殖的晚秋蚕都没往年好。正常结80多斤蚕茧的一张桑蚕,这次最少的只结了20斤。”王连芳说,从调查的情况看,该镇晚秋蚕的症状属于慢性中毒,原因可能来自三个方面:一种可能是桑树在种植过程中喷洒完农药后,蚕农没等残留在桑叶上的农药完全挥发,就拿给晚秋蚕食用;第二种可能是桑园附近农作物地里喷洒的农药,随空气转移到了桑叶上。由于今年长期气候干燥,没有及时降雨冲刷残留在桑叶上的农药。当晚秋蚕食用了这些有毒的桑叶后,出现了轻微中毒;第三种情况是晚秋蚕本身体质虚弱生病造成的。
积累性中毒引发桑蚕感染病毒
特庸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老技术员顾全中说,当地使用专业桑树种植农药的蚕农没有发生类似中毒事件,如果蚕农在桑园里用了非专业农药,农药残留期会达100天。晚秋蚕中毒应该不是从今年才开始有。只不过,今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积累性中毒。
“特庸镇属粮、棉、桑夹种地区,现有养蚕户9600户,蚕茧产量约占全县60%。今年有一半蚕农受影响,有30%的蚕农损失严重,个别蚕农养殖的晚秋蚕一个蚕茧也没结出来。”顾全中说,晚秋蚕中毒后虽然没有立即死亡,但却造成桑蚕体质虚弱,感染了病毒病菌,从而导致大量发病。
蚕农错过调查真相的最佳时机
据顾全中统计,该镇有4万亩桑园,5.5万张晚秋蚕,如果按每张2.5万条晚秋蚕计算的话,当地约有13.75亿条晚秋蚕出现中毒发病症状,损失达200万元左右。目前,该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已组织技术人员帮助农民消毒养蚕大棚,为来年养殖作准备。
至于有蚕农反映说邻居家地里打农药随风吹到了他们的桑叶上,王连芳表示,那只是一种猜测,以目前的技术手段尚无法准确判断是哪种农药。她表示,如果非要刨根问底查明真相,应该在事发后就立即将中毒的晚秋蚕和疑似残留农药的桑叶一块送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鉴定。可惜,现在这一切都已经太迟了。因为,即使桑叶上真有农药残留,但是只要过了农药自然分解的时效,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查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