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减产价却不高 农民惜售棉企惜购
每年的这个时候,是棉企大量收购棉花的旺盛时期,如果行情好的话会早早地出售一空。然而今年,惠民县棉花普遍因强降雨而减产,棉农本来希望棉花价格能大涨,等到的却是棉花价格不高。棉花价低,棉农惜售,棉企惜购,目前,棉花主产区惠民县因棉花价格的波动面临旺市不旺的尴尬局面,棉花种植面积正逐年减少。
1、受坏天气影响,棉花质量下降
近日,在孙武街道台子陈村种棉大户李斌家的一间空房里,雪白的棉花堆积成一座小山。问起今年的棉花收成如何时,李斌有些沮丧的说:“今年不但产量低,而且价格也低,棉花品质也不行,保住本就算不错了。”
据了解,李斌承包了村里40亩荒地,做起了“棉花大王”。今年每亩仅产棉180多公斤,虽说价格比去年略高,可因为大范围高强度降雨及连阴天气等原因,棉花品级达不到国储棉标准,交售难保,连保底的算盘也落了空。
今年7、8月份,惠民县出现了持续的强降雨天气,部分地区的棉花因田间积水泡在水里,出现了烂桃现象。同时,接连两次台风侵袭,许多地方的棉花出现了倒伏现象。受雨灾、风灾影响,这些地方的棉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产。
2、植棉成本增加,农民惜售明显
今年麻店镇西刘村全村种植棉花1500亩,全村所有的土地都种棉花,而卖出棉花的没几家。
村支部书记刘景全算了一笔成本账:一亩地成本1000元左右,其中承包费500元,种子、农药、地膜、化肥550元,不算人工费,就已经没多少利润可言。“投入多,产出少,这就是现状。要不是棉花地里套种的西瓜还有些收入,不然村里没几家种棉花了。”刘景全说。
据了解,今年棉花经纪人走村窜户收购籽棉价格为每斤4.0—4.3元,且收购质量要求较高。
由于种植成本的提高,对于这个价格,棉农们感觉多少有些低,惜售情绪明显。此外,多来年,棉农都有存棉惜售的习惯,不管贵贱,摘下来先放一放,等到元旦左右再卖。
3、市场很不景气,棉企出现惜购
今年10月下旬,孙武街道常胜纺织公司以每吨1.8万元的价格购入一车棉花,相比去年每吨2万至3万的棉价着实跌落不少,但作为一家棉纺企业,常胜纺织并未感觉到丝毫轻松。
由于目前棉纱行情骤冷,普梭纱降至每吨2万多元,相比于去年最高时的4万元,利润大大缩水。据该公司负责人吕兆军介绍,目前企业算是勉强开工,主要是为了留住工人,以及维持和老客户的业务关系。产品是2.8万元/吨卖出去,而成本价在2.9万元/吨以上,基本属于“赔本卖吆喝”。
据惠民县国科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祁福国介绍,往年这个时候镇上有20多家棉企一起开秤收储,今年却只有国科一家。“我们主要是走中储棉。中储棉每天都放量拍储,拍得上才敢收,收储资金都靠垫付,正常运转起来没个2000万元做不下去。没有拍上,我们也不敢敞开收购。”祁福国说。
4、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据陈文祥介绍,惠民县是产棉大县,90年代棉花种植面积最大时到了65万亩。去年惠民县棉花种植面积是33.9万亩,今年是24.63万亩,预计2013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20万亩左右。
对于棉花面积逐年缩小的原因,陈文祥认为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棉花价格一再出现波动,棉农不愿承受因价格波动带来的心理伤害就不再种棉花;另一方面,棉花相比小麦、玉米用工多,而且小麦、玉米种植还有补贴政策,农民收到的优惠政策大些。
“进口量越来越大,而国内生产的棉花又用不完,价格持续走低,棉农不愿意卖,棉企收不到国内棉又只能转向进口棉,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陈文祥看来,棉花进口的冲击也是国内棉花生产的比较优势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如何提高棉农种植积极性,陈文祥认为希望国家加大对棉纺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出台保护棉农的措施,如提高棉价、提高棉花补贴力度、给予生资补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