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服装业“大库存”盘点 或成行业拐点
品牌战国策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服装业竞争激烈,光是国内品牌的竞争就已经是乱象丛生。在众多的品牌战中,往往最终采取的就是价格战。期间,出现了盲目涨价、虚标吊牌价再折扣跳水等等现象,这使得国内品牌难以被消费者取信。
马岗认为,国内绝大多数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代理主导的大流通为主。尽管品牌意识在不断加强,也出现一小部分有影响力的品牌,但中国服装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
不仅如此,国际品牌的强势扩张也让国内品牌难以生存。据统计,2011年ZARA和H&;M新开店铺中,二三线城市所占比重分别为82.8%和83.9%。2012年,ZARA、H&;M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双双突破百家,覆盖面超过40个城市。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认为,国际品牌占领国内服装市场份额近30%,主要有PRADA、CHANEL、GUCCI等奢侈品牌,以及艾格、zara、only、HM等时尚品牌。
据记者调查多家服装上市公司获知,大多数品牌公司致力于发展自身的品牌,而品牌提升与服装质量的提高成为了品牌公司的关注焦点。但如何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也让这些品牌公司伤透了脑筋。
熊晓坤认为,本土的品牌一致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提升品牌价值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一个需要花更大工夫,比解决渠道问题更难的一件事情。“我国服装业应该:首先,加大对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设计是服装的灵魂,走品牌化路线,需要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核心设计风格;其次,优化销售渠道的建设,销售渠道顺畅是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最后,进行差异化竞争,跳出‘价格战’怪圈。”
除去国际上知名的品牌外,国内服装市场还涌现出了大量的非国际知名的外国品牌。虽然这些品牌并非国际上的知名品牌,但因其是国外品牌因此在国内的认可度依旧很高。
一家品牌服装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的消费者只认老外的品牌,有个英文字母就相信。可事实上,有些服装只是挂着国外品牌的牌子,而实际上服装是在国内生产的,生产的厂家还不是一线的生产厂家,品质无法保证。”
据香港联交所信息显示,匹克体育(行情,资讯,评论)遭遇红杉资本场外减持5400.47万股,每股均价1.27港元,涉资6858.6万港元,持仓量由6.22%减至3.65%
盲目快速扩张、大肆开店让国内6大运动品牌尝到了苦果。其中,匹克体育为此付出的代价较大,公司在前三季度关闭门店数已逾千家。
据匹克体育发布的运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底,公司在中国的授权经营零售网点数为6739家,与2011年年末相比净减少1067家。
关店大户增加
2012年上半年,国内6大运动品牌库存高企。李宁(行情,资讯,评论)、安踏、361度(行情,资讯,评论)、特步、匹克和动向这6家国内运动品牌的总库存达37.21亿元。为了消化高库存,运动品牌公司不但在各地掀起了打折潮,而且还不断的关闭门店。
有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拥有卡帕品牌的中国动向(行情,资讯,评论)关闭了569家店铺,总零售网点为2550家;安踏体育(行情,资讯,评论)则减少了110家,为9187家。而匹克超千家的关店行为更是赶上了行业老大李宁,成为关店大户中的一员。
据了解,李宁关闭的门店基本位于三、四线城市中销售情况不好的地段。一位接近李宁的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李宁还将继续关闭门店,目标是继续淘汰经营不好的门店,留下经营良好的门店。
此外,匹克关闭门店的意图与李宁一样。对于这次的关店行为,匹克中国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副总监刘翔曾表示,经济不好、销量萎缩的时候也是优化渠道的好时机,门店的关闭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次6大品牌高库存引发的关店风波主要与公司的营销渠道有关,靠分销模式进行经营往往会导致库存的积压,而不能像直营店那般可以快速对库存进行调整并及时消化。
据了解,除了李宁在公告中明确表明有8.8%的直接经营店铺外,其他5家运动品牌都是通过分销商、零售商来发展各自的直营店或者加盟店的,品牌本身并没有直接经营店铺。
在经历了这次高库存之后,上述运动品牌公司皆感到了自身销售渠道存在的问题并改造销售渠道。其中,匹克与李宁采取的转变方式如出一辙,皆表示要将此前批发型的运营模式转变成零售型的运营模式。
遭股东大幅减持
事实上,匹克要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高库存与关闭门店。2012年,公司逐渐下滑的业绩令公司的股东急躁不安,甚至引起了老股东的大幅减持。
据香港联交所公布的信息显示,匹克体育遭遇红杉资本场外减持5400.47万股,每股均价1.27港元,涉资6858.6万港元,持仓量由6.22%减至3.65%。有资料显示,2009年前,匹克集团获得来自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建银国际与联想投资三家私募基金投资机构共计近6000万美元的投资,融资后,三家战略投资方占股约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