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纺织龙头企业:只有深化技术创新才能赢得未来
生意社1月9日讯 新年伊始,浙江纺织机械行业三家龙头企业的老总不约而同地将力气放在技术提升上。在他们看来,只有深化技术创新,才能走出低端制造的窠臼,赢得未来。
“廉价劳动力的时代正在远去,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必须抢抓技术红利才能适应新的竞争形势!”在与记者的交流中,他们如是说。
年底的事千头万绪,但在陈其新的日程表里,有一件事是必须做的,那就是春节前到武汉大学探讨新一代数控纺机的研发,并为人才储备做准备。
在外人看来,泰坦股份已经很不错了。这家专业研发和制造新型纺织机械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进入全国纺机行业综合实力排名前八。
但陈其新不这么看,他有一种火烧眉毛的急迫感。前不久,泰坦股份建立了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组建了技术攻关小组,并研发成功新一代纺机,转速超过每分钟600转。目前,这款纺机已成功替代了进口设备。
虽然研发的路上取得了一点成绩,但陈其新深感人才的紧缺。“在抢抓技术红利的时代,拼的就是人才!”他说,公司前不久又聘请了纺织印染领域的两名顶级专家,研发力量日益壮大。
记者注意到,泰坦股份600多名员工中,科技人员就占了200多人。靠着这些研发人员,泰坦股份逐渐完成了从传统纺机制造向现代纺机制造的转变。他们研发的数码高速剑杆织机不仅成功替代进口,还返销意大利、土耳其等国。
下一步,陈其新打算建设好“泰坦——武汉纺织大学协调创新技术中心”,深化与东华大学等院校的合作,打造一支在纺织机械设计及智能控制领域有话语权的人才队伍。“真正把人才优势,转变为技术红利!”他说。
智能革命引领世界制造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向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制造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智能制造技术是在现代传感、网络、自动化和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的智能化,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过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
近年来,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等相结合的智能制造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引领新一轮的制造业变革。当今世界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崭露头角,二是建模与仿真使产品设计日趋智能化,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日趋广泛,全球供应链管理创新加速,智能服务业模式加速形成。
(摘自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报告)
十字路口走对路
人口红利弱化倒逼转型
记者:人口红利一直被认为是浙江乃至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以廉价劳动力优势为主要标志的人口红利正在加速消失,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李东华:人口红利从来不是永久性的增长因素。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结构转变的完成,这种特殊的增长因素最终要消失殆尽,日韩等国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间,在人口红利结束之前已完成了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转变。
未来十几年,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优势将逐步减弱,预示着浙江必须要寻找新的“红利”增长点。从这个意义上看,人口红利的淡出,反而可以成为浙江转型升级的一种倒逼机制。
陈中强:我以前是做模具制造的,在宁海模具制造企业有几千家,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发展的企业遍地都是,大部分企业没有技术优势,大家拼的是成本和价格,利润越来越低。现在,日子过得好的几家模具企业,都是掌握核心竞争力的。我在前几年已退出这一行业,进入激光修复领域。
技术红利是新的增长点
记者:如何应对人口红利的淡出?需要做些什么?
李东华:当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再的时候,浙江需要更多地以技术创新来弥补人口红利下滑带来的冲击。
不过,技术红利需要投入才能显现出来,而当前浙江在这方面却不容乐观。2011年,浙江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96%,而发达国家的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早已超过3%。投入不足导致技术创新力相对不足,会导致经济增长水平下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陈中强:从模具行业出来后,我转做激光修复产业,这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工业服务业。四五年下来,我们已经成为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设在国内的唯一产业化基地,目前在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过去一年,我们应用激光熔覆技术帮助周边制造业企业节省设备更新费用上亿元。
一个月前,我们研制出八轴八联动的激光数控加工中心,这个新式武器长8米、宽5.5米、高6米,可以360度地对电厂轴承、矿山企业的大型设备进行激光熔覆维修,完成机器手都做不到的高难度动作。目前,只有德国有类似产品。过了春节,专家将现场验收。
模式转变是场持久战
记者:技术红利并不能坐收其成。以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政府和企业应当树立怎样的观念并如何实施?
李东华: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是浙江发展动力机制的变化,是浙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升级,但技术创新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最终还要看企业创新能力是否形成。
无论如何,依托于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我们将别无选择地走上一条创新驱动、有质量、有效益的可持续增长模式之路。这是对浙江经济结构的一种强制性调整,也将是浙江经济面临的持久性挑战。
宏华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小团
员工不变,产值增两倍
刚在美国转悠了一个星期的金小团很兴奋地回到了杭州,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美国开了眼界,更是因为谈成了一笔纺织机械关键零部件的采购协议。
在过去的20年里,金小团和他的公司一直致力于推动传统纺织机械产业的转型升级。他们研发的新型服装数码喷印设备的产量是三年前的20倍。他领导的宏华数码也被评为省创新型和专利示范企业。
在美国,他一刻也没闲着,马不停蹄地了解最先进的高集成度纺织印染喷头的相关技术指标。他很清楚,这种新式喷头可以在纺织印染过程中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高的产能,对他的宏华数码提升整体技术水平至为关键。
“协议已草签,先小批量购进,跟我们的设备整体匹配后,再大批量装配我们的纺织机械。”金小团说。
追逐技术红利,就要无止境创新。金小团坚信这样的信念并不断付诸行动,这使得宏华数码的纺机备受市场欢迎。最近,他常常要接待绍兴来的棉纺企业客户,要求增加对宏华数码的设备采购。
“新的一年,我们将依托更加先进的数码喷印设备,推出个性化印染业务,在淘宝上接受消费者的个性化订单。”金小团透露,消费者可以将自己的创意提交上来,交由宏华数码先进的设备来制作。在他的新年规划中,同样的员工数将创造两至三倍的产值。这,令他兴奋,让他期待。
慈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平范
有技术,不怕“边缘化”
临近年关,慈星股份的会议室里,孙平范再一次召集科研人员碰头,研究针织横机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力图以自主研发攻克针织横机自动化的几个顽疾。
孙平范是有这个底气的。一个月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下属的中国纺织机械行业产品研发中心落户慈星。此前,该协会组织专家对慈星股份的研发团队和设备,里里外外考察和评审了一遍,并给出了充分肯定。
在孙平范看来,大量装备制造企业都面临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窘境。如果不抓紧提升技术含量,不抢抓浙江纺织印染装备制造行业的科技红利,浙江在该领域的竞争将被边缘化。
“最近三年,我们投入的研发经费就有2.5亿元。”孙平范说,今天多投入一分钱,明天就收获一份更强的竞争力。在今年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慈星的国内市场份额仍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
向技术要红利,慈星还走出了一条新路。他们在行业内率先提出变“制造业”为“制造服务业”。公司组建了1400多人的技术服务团队,为用户提供保姆式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技术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