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中国棉花价格意外高涨 比国际棉价贵5000多元


http://www.texnet.com.cn  2013-01-15 14:33:24  来源:杭州日报 收藏
华兴纱管
生意社01月15日讯

  中储棉昨低价抛储解棉市“饥渴”忧储备棉质量苦囊中羞涩

  这个冬天,纺织企业没兴趣

  蝴蝶效应再次显现。28年来最冷的这个冬天,再次让棉花价格震荡上涨。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显示,昨日国内棉市期货、现货全线飘红。

  “昨日,郑棉1305合约周最高价为19370元/吨,最低价为19000元/吨,盘面上涨275点,涨幅度为1.44%;郑棉呈现上涨行情。”神农分析师对记者说,国内现货:1月11日,国内棉花报价继续上涨,代表内地229级棉价格的国家棉花价格A指数为20102吨,较10日上涨7元;代表内地328级棉价格的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为19278吨,较10日上涨8元。

  昨日,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棉”)开始抛售储备棉,竞卖底价为1.9万元/吨,低于收储价格2.04万元/吨。

  “这是一个好消息!”谈及中储棉抛储时,一位从事纺织行业的公司高管对记者说,这么操作可以使抛储价格保持在一定水平,也可减轻国内高棉价对纺织企业的压力。

  棉价倒挂国内外价差每吨5000元

  就在一个月前,进入今冬收棉季节时,变化多端的棉价不断刺激着棉农、棉企的神经。

  据《人民日报》消息,近年来棉价的起起落落,导致国内主要产棉区的种植面积以年均10%的速度递减,而下游产业的寒冬,又让本已脆弱的国内棉花市场雪上加霜。寒流来袭,面对令人“揪心”的棉花,无论是棉农,还是棉企,都在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不过,国家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以扭转颓势。昨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相关人士对记者说,虽面临库存大幅增加、纺织行业低迷不振、内外棉价差持续高位运行等不利因素,但在国家临储政策支撑下,2012-2013棉花年度,棉花市场总体运行较为平稳,未发现“打白条”等现象。

  “今年国家继续实行与收购价格挂钩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收储价格为20400元/吨,每吨较上年提高了600元,对应每斤籽棉收购价约提高0.1元左右。”上述人士说,从收购价格来看,目前市场上三级花基本上在4元-4.2元/斤左右,新疆略高。棉农以此价格出售有一定的获利空间。

  不过,这样的直接结果是中国棉花价格意外高涨,而国际市场价格则因需求大降一落千丈。这一棉价倒挂的现象,引起业界的普遍担忧。

  “目前国内棉价高于每吨18000多元,国际棉价每吨13000多元。两者相差5000多元,进口棉花需配额,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压力很大。”日前,多位纺织服装企业人士对记者表示。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流通分会会长夏令敏对媒体表示,国家应放开棉花市场,而对棉农实行直补。

  相关业内人士对记者说,由于中国实行进口棉配额制度,国内外巨大的差价严重削弱了国内棉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数据显示,中国棉质产品出口全面负增长。

  压力太大业内建议改变现行流通体制

  根据中国棉花协会公布的调查显示,元旦前后纺企用棉以国储棉和进口棉为主,上周棉花行情比较平淡,导致现货供应更加紧张。

  昨日,中储棉正式开始向市场投放储备棉。不过,并非所有的纺织企业都为本次抛储感到欣慰。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本次抛售的棉花为2011年及以前年度入库的棉花,这让业界对其质量表示担忧。

  “棉花是越放越次,好的棉花放两年也不行了。我们主要用高档进口棉,这次抛储的棉花质量可能会不符合我们的条件。”昨日,一家大型纺织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上述负责人说,中储棉这两年连续大规模收储,目前库存已经超过900万吨,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往年的,相当于把好的棉花放坏了,而企业却面临着原料短缺。

  昨日,记者登录中储棉官方网站查询投放公告发现,中储棉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储备棉竞卖交易系统以公开竞卖方式投放储备棉,此次出库销售的储备棉竞卖底价为19000元/吨(标准级),其他等级棉花按照品级差率3%、长度差率1%进行测算。

  公告要求,参与企业于2013年3月31日前的最大竞买数量不得超过其2个月的棉花使用量,且购买的储备棉仅限于自用,不得倒卖。

  “虽然抛售条件不错,但像我们这样的企业还是不会参与的。”昨日,杭州一家棉纺企业负责采购的人士对记者说,关键是没钱,年前要给工人结算工资,没有其他资金参加竞拍了。

  另一位棉纺企业负责人同样对记者说出其遭遇尴尬境地,目前国内成本压力太大,企业在对外竞争方面处于劣势,经营很困难。再加上快到农历年底,各方面支出较大。

  “中国应该在棉花流通体制上有所改变。棉花的生产和流通应该做到市场化,而不是靠收储和进口配额调节。现在的状况已有些扭曲,由于国家收储后自身的压力大,国内棉花价格高企业不愿意买,国际棉花价格低,没有配额又买不到。”夏令敏说。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储备棉  皮棉  郑棉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