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业发展需要“大手牵小手”
生意社3月21日讯 2012年,纺织服装业生产订单向大企业集中的趋势明显。商务部数据显示,全国出口前20位的服装企业2012年前11月出口总额增速达33.6%,高于服装行业出口平均增速30.2个百分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之视为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新进展。在纺织服装整体出口尚未回暖的情况下,大企业牢牢吸引订单,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又该如何谋生?集中度提高会不会带来行业的两极分化?
“强者愈强”态势显现
大企业一边聚拢资源,一边吸引订单,“强者愈强”态势显现
春节过后,福建、浙江、广东的纺织服装企业用工便呈现两种情况:大企业员工到岗率80%以上,小企业的返厂率不到50%。对用工大户纺织业来说,上述现象多少反映出包括劳动力在内的优势资源正向大企业集中的现实。
纺织服装业曾长期存在“二元结构”:大企业数量少、影响力弱;中小企业数量占绝对优势,但竞争力不强。按照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行业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及优势骨干企业的兼并重组。近年来,国内纺织服装行业集中度逐渐上升,龙头企业凭借其资金、规模、客户优势和抗风险能力获得较行业平均水平更高的增长速度。
数据显示,2012年,服装全行业出口额为1601.55亿美元,规模以上企业出口额占服装全行业企业出口额的比重为45.37%,较上年增加9.3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服装产业集中度有明显提高。
“业内自主品牌正在不断成长、成熟,走品牌和科技之路的大企业将成为未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表示,品牌效应及产品创新是大型企业效益上佳的主要原因。雅戈尔、波司登、杉杉等在内服装品牌已拥有相当的知名度和消费忠诚度。同时,家纺近些年提升速度很快,功能性和差异化产品的推出层出不穷。“如果再加上到位的服务、准确的定位、持续的人才培养以及供应链的有效整合,有理由相信,将在更多领域出现一批龙头骨干企业。”
“谁的创新能力强,谁的反应速度快,谁的产品调整的及时,谁就有更多机会。”不少企业家认为,在外需低迷、成本高企的情况下,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产品结构和商业模式是否具有竞争力,奔着“做强”的目标,持续创新成为更多大企业的主动选择。
中小企业面临考验
中小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低端代工举步维艰,亟待摆脱“弱者愈弱”局面
当前,国内纺织服装中小企业普遍为订单锐减而困扰。当全行业都面临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升高、人民币升值、融资难等考验时,中小企业的日子更不好过。“中小企业里大多是没有自有品牌和核心技术的OEM代工企业,面对成本压力,这些企业涨价在所难免,但为了保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价幅度其实远低于成本的上升幅度。”一位代工企业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高成本加上低利润“瞬间秒杀”小企业。比如,原料中纱线、面料等都在提价,纺企订单报价就会普遍上调,个别产品提价幅度更高。然而,采购商却未必肯对提价买账,一些客户开始缩减采购量,部分低端商品则转移至东南亚等低成本地区采购。成本普升,再加上订单减少,中小企业难以支撑,部分企业徘徊在减、停产边缘。
相关业内人士认为,未来能在国际市场生存的纺织服装企业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平均利润可确保超过5%;另一个是议价能力较强,可以通过提价来转嫁成本增加的压力。
找准定位协作发展
品牌运作的大企业与中小加工企业展开协作,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格局
面对中小企业占主体、90%以上企业生产中低端贴牌产品的现实,在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的背景下,纺织服装业会否上演“强者愈强,弱者出局”的洗牌局面?
“产业资源的确正加速向大企业流动,但中小企业并不是毫无机会、无路可走。”业内专家表示,从曾经的战略趋同到如今看重差异化竞争,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正在谋求生存空间,江苏红豆和广东以纯便是很好的例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告诉记者,以来自江苏的服装品牌红豆为例,这家企业的运营,带动了业内460多家中小企业发展;来自广东的品牌以纯,也有成百上千家企业为它做配套。
品牌运作的纺织服装大企业与从事加工为主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各司其职或许正是渐趋合理的产业格局。“可以说,大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生存发展空间,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支持,正是来自上下游企业的共同协作,才有整个产业的平衡与和谐。”王天凯表示,对于占行业主体的中小企业来说,若要摆脱困境,做专、做精、做实是努力方向。同时,来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信息表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环境以及劳动力素质、产业链配套等条件尚不足以大规模承接我国纺织业的转移,国内广大中小纺织服装企业仍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