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劳动实现“中国梦”
如今,“中国梦”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中国工人阶级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主力军,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理念,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充分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自己企业里、在本职岗位上,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贡献。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唱响“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主旋律,使通过劳动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真正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共同心声和普遍追求,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价值”的良好社会氛围。这也是工会组织应有的行动和担当。
记者:今年全国“两会”中,有代表建议相关部门对农民工的精神生活予以重视,起到引导作用,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王晓峰: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一代农民工有很多不同之处,特别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更强烈、更迫切,“体面劳动”成为他们的新追求。从我们对财贸轻纺行业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调查来看,一些企业和工会组织对职工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重视,能根据自身特点和职工要求,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活动。如在企业开辟精神文化宣传阵地,建立听取意见和信息反馈等制度,设立职工书屋和文体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但总体上看,目前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在客观条件上,职工参加精神文化活动的愿望迫切,但闲暇时间不够,参与精力有限;在提供服务上,企业作用明显,社区投入不够,社会供给难以满足;在活动内容上,群体活动向往团队交往和素质提升,个体活动偏向自我消遣和娱乐放松,活动的社交性不足;在观念认知上,生活态度更加务实,个人价值诉求凸显,但更趋多样化和不确定性。导致目前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职工期待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层面的原因,也有企业、社会层面的原因;既有精神文化供给滞后于职工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又有各责任主体整合协同不力的系统性矛盾。
因此,我们认为,丰富企业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注意把握职工的特点、需求和发展趋势,将之纳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全局中通盘考虑。一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要将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纳入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率,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二是企业要履行好责任。一方面加强科学管理,合理安排好工作与休息时间,使职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精神文化活动中来;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增加文化设施投入,积极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还要关心职工身心健康,做好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培育和引导职工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促进职工全面发展。三是要突出工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工会文化阵地的作用,积极争取政府政策和财政支持,把工人文化宫、俱乐部、体育场、职工技校、职工书屋等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企业、深入职工,创作出更多反映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优秀文化产品。针对企业实际组织开展职工歌咏比赛、文艺晚会、书法绘画摄影展、征文演讲比赛、体育比赛等活动,为广大职工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努力建设职工群众共有精神家园。四是要提升社区的平台价值。抓好社区的文化机制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和活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