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的设计精神—写在首届中国大学生时装周之后
生意社5月24日讯 “时装需要一个独裁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华横溢的时装设计鼻祖保罗?布瓦列特(Paul Poiret)曾经放出这样大胆的言论,他以摧枯拉朽的能力推翻了女用紧身胸衣控制服装的长期垄断,希望自己不辱天命,建立新的时尚独裁ICON。
以“独裁”取代“独裁”,这在时尚界越来越像一个悖论——100年后,这样的悖论正在逐步演变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谬论。时尚的民主精神恣意流淌在世界各地的时装T台上,恣意流淌在普罗大众的街头巷尾,谁都可能缔造时尚,谁都可能改写时尚,谁都可能颠覆时尚,时尚的寡头政治正在不同程度上分崩离析。而参与这场变革发生的,不乏一帮有着“学院派”教育背景,敢于挑战、有趣张狂、踌躇满志、充盈着奇思妙想、精力旺盛的年轻家伙。
在首届大学生时装周的T台之上,这个年轻的群体拥有了最集中的出镜率。镁光灯的聚焦,对于这些青涩而不羞涩的学生设计师而言,将会产生多大的诱惑与刺激?酝酿了多年的想法,太需要一个容器的盛装,一次专业目光的检阅了。而他们也值得一个专业平台为之忙前跑后兴师动众——如果说,80年代、90年代的服装设计师是中国时尚产业的启蒙者与拓荒者,那么,这些80后、90后的设计新青年,将会成为中国时尚产业最具实验精神与符号意义的探路者与先行者。
——他们是“Prosumer”,是时尚产业中集生产者与消费者一体的活跃因子。学院派的专业素养,令他们善于深入时尚潮流的骨髓,完成让人出其不意的解读。他们亦对时尚土壤中活跃的新物质具有非常的鉴别能力与甄选能力,是时尚产业中最敏感的消费者群体。两种身份的交织与碰撞,让他们拥有更多体验,并从多维度的交互式体验中凝练出更具价值的设计。
这是开放时代赋予他们的恩惠。
——他们是“Contradiction”,T台之上,理想主义者的气息扑面而来,他们的设计作品多少透露出某种“游行侠”的气息,与那些经常在销售曲线与老板脸色面前诚惶诚恐的品牌设计师而言,他们没有老态龙钟的世故态度,而是抽身而退,在人生自在无为的设计时光中,保存纯粹的自我表达方式与存在方式。然而与这种纯粹相矛盾的是,他们又常常会陷入某种玄虚的复杂概念中用力过猛,过度铺陈,一味炫技,慢慢流失对市场与现实应有的尊重。
这是学院时光赋予他们的特权。
其实,对于恩惠,重要的是不辜负。对于特权,重要的是不过度利用。找到这个平衡点尚且对成熟的设计师不易,对于学院派的青年设计师而言,更是难上加难的功力考验了。
说到如何“平衡”,如果加个“无解”的注释未免又显得太不负责任。这时候,作家木心的话倒是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力:“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而所谓理想主义,就是耐性很好的意思。”
——对于这些在院校中崛起的设计新青年而言,了解自己对设计的清晰态度与实现路径,不单纯为了炫技而炫技,不单纯为了超越而超越,该做减法的时候绝不做加法,对主流时尚参照体系不刻意疏离又保有敬畏之心,是谓清醒的冷清与理性主义的耐性;
而那份风风火火又实不可丢,当设计失去想象的张力,那份俯首接地气的好奇心,那份不怕媒体浇冷水的抗压能力,以及那份勇于表达自己独立想法的率真与热烈,那么,设计师最终只会被设计,只配跟在那些趾高气扬的“大师”身后唯唯诺诺,寂寂无声,垂暮老矣了。
这,亦是使命年代赋予他们的责任——想当年,例外的马可也曾经是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涩女孩,而如今,她的设计作品却在飞机落地的那一瞬间,成为第一个点燃“丽媛Style”的本土文化符号。不言自明的是,她自有一路来的冷冷清清与风风火火。而对于年轻的学院派设计师而言,冷暖若真能自知,亦会少些顾影自怜,多些自出胸臆的独立态度,而个体的设计生命,甚至一个设计群体的命运,也会生出无限美好的可能。
(文章来源:《国际纺织品流行趋势》王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