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大县发展生态印染业 实现“腾笼换鸟”
“目前传统纺织占工业的55.57%,但很多纺织业的附加值并不高。”绍兴县委书记何加顺坦言,现在摆在眼前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平衡?“我经常发问,城市的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同时对于发展的规划应该是立足几年后的发展?”
“显然,答案是要从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从提高其生活品味这个角度提前谋划,”何加顺给了自己一个答案,“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何加顺说,早在八十年代,绍兴县的纺织业曾以一年增加3000多家纺织企业的速度快速扩张,但是现在,当地的经济不能再为了数字发展而发展。对此,何的立场显得非常坚定,“我现在每天都关注PM2.5,只有环境好了,这样老百姓才有幸福感。”
污水集中处理还民众青山绿水
记者调查发现,绍兴县238家印染企业散布在1177平方公里土地上,产生废气、废水等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曾有一度,当地部分水质只能达到6类水标准,影响了生态环境及百姓的生活环境。
特殊的产业结构和特殊的企业结构,决定着绍兴县是一个能耗大县、排放大县。同时,国家新的排放标准出台后,也对印染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最直接的要求。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该县对印染企业的布局开始进行调整。按照“控量提质、集聚升级、节能减排”的原则,举全县之力扎实推进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力争通过5年时间左右,使该县80%以上的印染产能集聚提升到滨海绿色印染产业集聚区。
对于企业来说,转型中的压力显然是巨大的。
浙江红绿蓝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宇鸣告诉记者,现在国家对于排放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也在不断努力做到符合国家的排放标准。
“我们从2005年建厂到至今,已经累计投入3000多万用于污水处理的新工艺、新设备,”据他介绍,今年他们还将投入一千万用于改造。
“现在国家明确要求水质到达管网排放要在200COD(化学需氧量)以下,这明显低于2年前500COD的要求,所以我们还要用心的方法进行再处理。”据了解,该企业在当地属于中等规模企业,日排污量近3000千吨。
据悉,该县已耗资17.5亿元实施滨海印染产业集聚区40万吨/日污水集中预处理、20万吨/日污水深度处理及配套管线工程。目前,20万吨/日污水集中预处理一期工程已建成投运,实现集聚区印染企业污水达标排放。
何加顺说,绍兴县是资源小县、能耗大县,节能减排、土地制约已经成为最大的发展瓶颈。“我们提出‘三节一增’,即土地节约30%,产能减少20%,节能减排20-30%,附加值至少增加15%。”
腾笼换鸟绍兴县欲建绿色印染基地
据了解,如今绍兴县选择通过部分企业关停、热电厂布局调整,减少排放1/3左右;减少用地2841亩,盘活1.3万亩土地左右,并通过“退二优二”或“退二兴三”,实施“腾笼换鸟”,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对不符合技术、工艺、设备、管理等方面准入要求的坚决予以淘汰,倒逼企业设备升级。
“集聚是途径,升级是目的,绝不是简单的平面搬迁,而是一次系统的产业革命,既对县域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又对全国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具有借鉴作用。”何加顺说,通过集聚可以改变印染企业布局散乱监管难的局面,通过工艺改进、设备更新、污水集中预处理和污泥集中处置,以天然气、蒸汽替代煤作为热介媒质可基本消除二氧化硫排放,整个生态环境将得到根本性改善。
“要把绍兴县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绿色印染基地,成为国际样板。”何家顺寄予希望。
在采访中,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多次肯定了绍兴县集中排污的做法,“这是一个成功的模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今年,绍兴县被列为浙江省印染行业整治提升工作的试点区。截至目前,首批96家占该县70%印染产能的企业签约落户,有23家企业和污水等公建项目实质性动工建设;今年将按照“重点区域、成片集聚”的方案新排定34家企业集聚。待这些企业集聚后,集聚滨海的印染企业约占该县50%、产能占该县54.7%,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将取得阶段性成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