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储棉花已成“烫手山芋”
生意社7月3日讯 “想进口国外便宜棉花,就要按比例购买国内高价棉,厂里一个月要用棉花好几百吨,买就亏损,不买厂就得关停。”浙江一家纺织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金证券》采访时无奈表示。让众多纺织企业陷入这一尴尬局面的正是国家为了保护棉农,而误伤了棉商。事实上,尽管国家施以援手,但由于农资、人工等生产成本一直在涨,棉农种棉虽不至于亏损,但也只能达到微利。
国内外棉花差价扩大
“对于纺织企业来说,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浙江一家纺织企业的负责人陈科无奈表示,对纺织企业来讲,国内棉价目前每吨20400元,但这种价格纺织企业根本无法承受,只能是有价无市。
“用国内棉花制成产品的报价,没人能接受。”陈科告诉《金证券》记者,由于目前国内棉花价格远远高于国际棉价,给本来就艰难度日的国内纺织企业,特别是外向型纺织企业带来致命压力。
《金证券》了解到,巴基斯坦的棉纱运到中国,加上关税等,每吨价格还要比中国棉花便宜2000块钱。细绒棉每吨差价在3000元至4000元,长绒棉每吨差价高达5000至8000元。
锦泰期货资深分析师王楠表示,自2011年我国首次实施棉花临时收储以来,国内外棉花差价不断扩大,每吨差价从3000元增至最高时的6000元。
收储棉花成“烫手山芋”
造成纺织企业尴尬局面的起因是2010年9月到2011年8月,国际棉价经历的一轮大起与大落。
为确保棉农收益、增强市场信心,2011年9月,国家队出手。锦泰期货王楠告诉《金证券》记者,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棉花受国际资金炒作,价格暴涨,半年时间涨幅超过80%,价格涨至34800元/吨,随后就是漫漫熊市。为解决国产棉滞销,2011年,国家以每吨1.98万元的价格收储了皮棉310多万吨,托市效果当即显现。不过,临时收储制度并未就此终结,并导致我国棉花收储价今年上调至每吨2.04万元。
王楠告诉记者,国家出手救市是为了确保棉农的收益,然而却陷入了尴尬境地。
“对国家而言,过去一年收储的棉花,在今后极有可能逐渐成为‘烫手山芋’。”她说,近千万吨储备棉占压上千亿元资金,执行国家收储的中储棉总公司如果以国际市场的棉价出手,肯定巨额亏损;若以收储成本价出售,国内纺织企业又承受不起;而今后几年,如果国内外市场逐步向好,国家抛售储备棉,势必会打压国内棉价,这又与储备的初衷相悖。
事实上,高价出棉并没有解困棉农。
据悉,我国种植棉花的地方在新疆地区。据新疆地区的棉农反映,虽然国家托底收储,种棉不至于赔钱,但价格却很难达到预期,因为农资、人工等生产成本一直在涨,只能微利。
江苏射阳是省内种植棉花最大的地区,射阳县的一位棉农金先生告诉《金证券》记者,棉花的种植成本正在逐年走高,现在种棉花,基本不赚钱。
“虽然从2007年开始,我国出台了棉花良种补贴政策,给我们种植棉花的农民每亩15块钱的补贴。但这点钱很难跟上种棉成本的上升。”金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棉花的平均种植成本为2300元左右,如果加上外请人工的费用,每亩的成本要达到2600元。
作为国内商品期货市场上曾经的“明星”品种,棉花期货近一个多月来渐成鸡肋,持仓量锐减,成交低迷。
在2010至2011年间,棉花是郑商所的绝对“明星”品种,每日平均持仓量一度保持在30万至40万手之间。2011年5月10日,郑棉09合约更是创下日交易320万手的天量,而昨日郑棉1401合约的增仓量为-2726。
锦泰期货分析师王楠表示,当前郑棉期货跟棉花现货严重脱节。由于90%的现货棉花资源通过收储进入国库系统,导致市面上可用于期货交割的棉花资源十分有限。她认为,棉花期货交易量大幅缩水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收储政策破坏了棉花贸易的市场生态,使得棉花市场交易面临极大的困境。
管伟
交易缩水棉花期货成鸡肋
下半年有两大主流机会
GDP下台阶并不等于盈利下台阶,关键在于资产周转率。广发证券在“成长的周期与周期的成长”中期策略会上指出,中国上市公司的ROE中枢长期确实有下降风险,但今年通胀压力很小,货币政策不大可能全面收紧,加上三角债的泡沫暂时稳定,ROE中枢至少在今年还会稳住。此间的机会有两个:由于房地产新开工的恢复,下半年宏观周期有望从量价齐跌进入量升价跌,中游行业值得关注;还有一些盈利结构性改善的行业,如医药、TMT、农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