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业未来的机会在细分市场
生意社7月13日讯 商业模式要适应消费方式
主持人:对于解决高库存,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路华:在库存问题出现后,一些企业的商业模式已经发生转变。比如加强对终端的掌控,提高直营店的比例,开始向零售型企业转变,同时将以往期货制的订货模式转变为“期货+补货”的模式。
从一些鞋业大品牌订货会的数字来看,虽然全年订单依然是负增长,但是幅度在逐渐缩小。如果考虑到“期货+补货”这种模式的影响,再加上电子商务井喷式的发展,市场的实际情况,应该会比订货会体现出来的情况要好。
樊纲:面对这个情况,企业首先需要坚持,坚持过了低谷,就会有新的机会;第二是学会整合,对一些企业、品牌进行低价收购,因为随着竞争加剧,将来不会有那么多的品牌成为大品牌;第三就是用新技术来开拓新市场,比如电商。中国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商业渠道成本太高,电商就能将商业成本降低。企业要密切关注和运用各种新技术,不是让你去做it,而是用it去搞好你的产业。
吴荣光:对于鞋服企业而言,由于有不同尺码的因素,库存应该是常态化的,问题在于数字的多少比较合理。前段时间,体育用品企业出现了关店潮,同样是一种调整,把原来低效、低产、形象不是很好的一些店,进行升级,包括为未来和电商的结合做准备,营造一个更好的体验式购物环境。
差异化做精做深细分市场
主持人:在谈及高库存产生的原因时,除了生产过剩,产品的同质化也是重要因素,企业应该如何破解同质化?
樊纲:在一定意义上,总是有同质化存在,中国这么多企业,有些已经有三十年历史,有些是新入行的,一开始总是有模仿,总是别人做什么、我们做什么。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积累了一定的专业能力,才开始创新,走向差异化的道路。
如果企业自己没有创新能力,就要学会整合,有创新能力的整合没有创新能力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能力,也是解决同质化的最有效的方式,但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具备创新能力,这需要长期的坚持,在一个领域、一个产业扎根下去,长期钻研,才能体会到一些别人不能体会的东西,然后好好把握。
许志华:在欧美,在不同的场合,会穿不同衣服,不同身份的人,也会穿不同的衣服,服装和鞋成为社会识别系统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保暖。从这个趋势来看,企业要实现差异化,就应该从一些细分市场入手,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吴荣光:一开始消费者的需求比较简单,企业在产品设计上的同质化会比较严重。随着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转变,市场会越来越细分化,越来越个性化,企业为了捕捉这种变化,或者说去吸引适合自己品牌的消费者,差异化就会逐渐出现。
目前已经能看到很多品牌在逐步调整,通过媒体等展示品牌形象的时候,已经开始把自己比较独特、比较专业的一方面展示出来,逐渐走向细分的市场。
要“扎根”不“扎堆”
泉州鞋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诞生了国内领先的体育品牌,造就了千亿产业集群,但是也面临高库存、同质化等问题。这其中,“扎根”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而“扎堆”则导致了生产过剩。
“扎根”是一种专注和坚持,因为“扎根”,企业才会将精力放在产品的研发、市场的开拓、品牌的塑造上,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壮大规模,提升创新能力。
“扎堆”则是一种短视,看见什么行业有利润,便一哄而上,最终导致生产过剩、同质化严重,最后不得不退出。
不过,近两年,越来越多企业已经看到了这一问题,开始走差异化的路线,放弃“扎堆”,选择“扎根”,从原有产业中寻找自己的细分领域。同样是生产运动鞋服,有的专注篮球、有的专注跑步装备、有的专注网球;有的定位于时尚、有的定位于休闲、有的定位于专业……
要“扎根”不要“扎堆”,专注、专业、坚持,加上差异化的思维,才是制造企业真正的突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