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宁南“大田桑”全省将种300万亩
蚕桑栽种走“熊市”,宁南逆势而上,底气何来?养蚕究竟有无前途,蚕农真正尝到了“甜头”。
8月17日中午,烈日当空,四川宁南县葫芦口镇武星村一组村民秦云会在桑叶蔽日的地里采摘桑叶。“以前说搞农业不能致富,现在我们家家致富都靠农业。”她告诉记者,养蚕致富没问题,关键是要有规模。
养蚕要有规模,这个观念在凉山已深入人心,也带动了当地栽桑热情的高涨。2012年底,我省桑园总面积180万亩,凉山州以38.8万亩桑园成为我省栽桑第一市州。凉山州桑园面积不但多,而且桑园质量也是我省最优,其“6215”、果叶兼用等栽桑模式被作为样板在全省推广。
在全国乃至我省栽桑养蚕总体情况逐渐式微的背景下,为何凉山州近年栽桑养蚕能够稳步发展?记者“解剖”凉山栽桑养蚕第一大县——宁南发现,其原因在于,凉山近年走出了一条科学化的栽桑路径。
尝试栽桑从地角到大田
“田边地角栽成线,荒山荒坡栽成片,房前屋后建桑园。”8月17日,秦云会一边忙活,一边给记者吟唱在当地流传甚广的顺口溜。宁南农民栽桑养蚕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但当时,养蚕是副业,桑树也只能栽田边地角,一家人一季大多养两三分蚕,多的养半张蚕。
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的宁南光照充足,干燥通风,被国内蚕桑专家赞为“发展蚕桑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宁南栽桑养蚕规模越来越大。到了21世纪初,宁南全县实施了“蔗退桑进工程”,传统的蔗糖产业退出县域支柱产业,给宁南栽桑养蚕腾出极大的发展空间。
2006年,宁南县披砂、景星等乡镇率先在原种甘蔗的大田大地栽种桑树,并摸索出“6215”栽桑模式。
“6215”栽桑模式标准为:宽行6尺,窄行2尺,株距1.5尺。“这种模式采用三角形错位栽植桑树,亩栽1000株。”宁南县蚕业局局长李兴盛介绍,为了让桑树尽量不影响间种粮食,桑树养型采用“663”养型法,其主干6寸,一级支干6寸,二级支干3寸。
激励栽植大田桑每亩补300元
由乡镇规划,利用有水源灌溉的好田好地相对集中栽植“6215”成片桑1亩以上,并经嫁接投产验收后,给予农户一次性补助每亩300元;在“6215”桑园内套种成片冬季马铃薯,每亩补助农户100元……宁南县政府和当地蚕桑龙头企业——宁南县南丝路集团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农民采用“6215”模式栽植大田桑。当然,对于破坏“6215”模式栽植大田桑的行为,该县也有相应处罚:已经享受高产桑园补助的桑园无故被毁,一经查实,扣减所在乡镇扶持费600元/亩。
秦云会家承包地和开荒地一共22亩,以前陆续在田边地角、荒山荒坡和房前屋后栽种了8亩桑树。2008年和2009年,镇上统一号召用“6215”模式栽植大田桑,她家14亩大田全部栽上了桑树。“部分大田桑未进入盛产期,我家一年四季养28张蚕,收入6万元左右,如果加上桑树地间作的粮食和蔬菜,一年总收入超过10万元。”秦云会说,一开始,大家冲着奖励和补助政策去栽桑树,但是现在大家尝到栽桑养蚕的甜头,家家户户自发主动地栽大田桑。
推广全省桑园欲达300万亩
“近年,凉山各县都在尝试创新传统栽桑养蚕模式,像宁南的‘6215’模式,德昌的果叶兼用模式。”凉山州蚕业管理局局长王其明称,“6215”模式经济效益最好:桑园在正式投产后,亩桑养蚕可达4张,售茧收入8000元左右,同时,桑园的宽行内按季节可套种黄豆、花生、冬季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每亩可增加套种收入5000元以上。
去年7月,由省委农工委、省农业厅、四川大学联合组成的调研组对我省栽桑养蚕情况进行调研后形成的《关于振兴我省蚕桑产业的调查报告》认为,1996年以来鲜茧价格大约增加了1倍,低于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价格增加2至3倍的水平,栽桑养蚕的比较效益下降导致近年我省新增养蚕农户3%、而减少养蚕户达10%左右。
全国乃至全省栽桑养蚕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凉山州及其宁南县却风景独好。“这主要得益于‘6215’等模式提高了蚕农收入的比较效益。”省蚕业管理总站蚕桑科科长谢忠良认为。
正因为此,《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年-2022年)提出,到2022年,四川省桑园总面积要从目前的180万亩达到300万亩,大力推广宁南“桑+马铃薯”的“6215”复合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