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衣变新衣”更进一步
生意社9月17日讯 近期,由总后军需研究所与北京服装学院等单位开展的废旧军服回收再利用技术中试在浙江某公司顺利完成中试。当记者尝试着采访该项目的产、学、研各方时,企业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要求。记者可以理解企业保护知识产权、防止技术机密泄露的心理,因为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上背负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记者采访了该项目的科研带头人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国樑。据他介绍,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主要面临三大技术难题,通过与企业的协同合作,克服了诸多技术瓶颈,中试圆满完成。
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究竟需要克服怎样的难题?什么时候人们能穿上由废旧衣物回收循环利用制成的再生服装?带着这些问题,本期典型案例将为你揭开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技术神秘的面纱。
三大技术难题亟须攻克
第一,在对废旧纺织品进行全面回收时,如何对废旧纺织品进行准确的鉴别分类。由于服装的材质千差万别,染色方式也不尽相同,将不同材质的服装鉴别分类是实现废旧纺织品综合回收再利用的前提条件。废旧纺织品综合回收再利用技术就是对废旧纺织品的成分和比例进行精确检测,针对不同成分的比例确定不同工艺方法。
第二,废旧纺织品不仅品种多,还涉及各种不同纤维成分,如棉、毛、丝、麻、化纤、混纺。通常废旧纺织品如果是棉、毛、麻等天然纤维制成的服装,回收后经过再加工,是可以制成复合材料、保温材料和填充材料的。化纤服装回收后经过再加工,可作为再生纤维利用。由于原料来源广泛,质量不稳定,将众多成分不一、比例不同的原料混合在一起,如何让不稳定的原料生产出质量稳定,可以纺丝的切片是整个生产工艺的关键。
第三,众所周知,废旧纺织品的颜色各种各样,染色方式不同,五颜六色的废旧纺织品通过废旧纺织品综合回收再利用技术生产出来的切片一般变为黑色。但是,未来废旧纺织品综合回收再利用技术所生产的切片的颜色不可能一直是黑色,对切片颜色的设定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系列关键技术应运而生
虽然面临种种技术空白,但是通过总后军需研究所与北京服装学院等单位开展的废旧军服回收利用技术研究,探索出各种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方案,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包括蓬松纺织品增密、醇解再聚合工艺及设备、涤棉分离技术等。
废旧纺织品综合回收再利用技术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技术组合,主要包括:各类纺织品光谱定性定量模型建立及成分快速鉴别技术、废旧纺织品快速拆解分拣技术、蓬松纺织品增密技术、降解再聚合技术、混纺组分分离技术、高含杂物料纺丝技术、废旧纺织品絮棉制毡技术,以及再生废旧纺织品在服用及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技术等关键研究。
针对废旧纺织品的成分鉴别难题,总后军需研究所与北京服装学院采用近红外光谱来判断织物的原料组成,通过仪器扫描快速判断织物是何种原料构成及各种成分所占比例,目前已实现了对涤纶和涤棉混纺织物的准确鉴别,并实现了设备的小型便携化。
同时,由于服装是蓬松性原料,如何将服装致密化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为此北京服装学院还开展了蓬松纺织品增密技术研究,以提高废旧纺织品连续化回收再利用效率。
未来两年有望普及推广
据了解,总后军需研究所、北京服装学院、上海聚友化工公司与浙江富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用合作,在浙江诸暨建立了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基地。采用废旧纺织品破碎、醇解、再聚合等技术路线,将废旧涤纶服装连续地制成再生聚酯切片,已经可以制备涤纶短纤维或长丝。
赵国樑介绍,该技术目前处于中试阶段,相信通过对工艺、设备的调整和优化,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减低生产成本,为未来废旧纺织品大规模量产提供保障。预计未来2年内,废旧纺织品综合再利用技术将逐步在国内推广。
按照一件衣物的平均寿命3~4年计算,如果我国平均每年每人在购置5~10件新衣物的基础上,每年每人遗弃3~5件旧衣物。我国城市人均年产垃圾440千克,全国年均垃圾总量为1.5亿吨。据统计,我国城市垃圾中的废旧纺织品占总废旧物资的3.5%~4%。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预测,到“十二五”末,我国废旧纺织品累计产生量将超过1亿吨,其中化纤类为7000万吨,天然纤维类为3000万吨。
据测算,以年产废旧纺织品260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60%来计算,则可节约化学纤维940万吨、天然纤维470万吨,由此每年可节约原油1880万吨,节约耕地约1089333万平方米,占全年棉花耕地面积的46%,并将大大降低我国纺织原料的进口依存度。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率基本达到20%~40%,需近500条回收利用生产线方能满足处理需求。而在这一过程中,废旧纺织回收再生产业将产生近百亿元的产值。
由此可见,废旧纺织品综合回收再利用技术前景广阔,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便可以穿上由废旧衣物回收循环利用制成的再生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