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品牌“得失之间”
生意社10月21日讯 日前巧遇一个大学同窗,如今已经是历史学博士了,两人就近找个饭店坐下,互相询问这几年的际遇,不知怎么就说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偏重于‘入世’,就是功成名就,就是名闻利养,就是封爵封侯,就是出将入相。总之一句话,就是‘得’的教育。中国文化缺少‘失’的教育。”
同学只说对了一半。儒家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庸”。
在得与失之间,重要的是平衡。不能因为“得到”就满足,更不能因为“失去”而放弃求索。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中国服装业仍然行进在求索的路上。
当下,新媒体营销兴起、电商渠道火热、资本催生品牌飞速成长、快时尚席卷而来、潮流品牌成宠儿,中国的制造业,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时刻处于变革之中的中国服装内需市场更是瞬息万变。
消费终端的倒逼,对企业的设计研发、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等各个层面形成了变革性的影响。管理模式创新、生产模式再造、设计研发模式重塑、终端商业模式变革……以产品为本源、以满足需求为目的的模式体系创新正在不断涌现。
这些创新只有以系统的方式和手段,才能为品牌价值体系带来增值。
历经30年积累的中国服装企业与品牌,如何再次出发?面对新的信息化时代,将诞生怎么样划时代的商业模式再创新?
青岛红领的MTM模式正在努力为中国服装开辟一个新的增长空间。
有人把如意出资51%成立的“温州庄吉服饰有限公司”看作是如意对庄吉的救赎,但邱亚夫更倾向于把它看作“如意集团全球化的一个步骤”。
海澜之家也在谋划全球布局。2013年,在IPO被否后,海澜之家借壳凯诺科技上市,周建平还勾勒出了一个全国扩张路线图,“上市后第一步就是扩大在省会城市如南京等的门店数量;第二步,海澜集团还要和优衣库、ZARA一样进驻Shopping Mall;第三步,遴选出全国约2000家人口有五六万人的乡镇,做到一镇一店。”
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同样也很难说哪一条规则就是一成不变的真理。
当有人说“快时尚已经过时了”,贝克汉姆代言的H&M偏偏又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
当中国出口商还在担心“明天的早餐在哪里”时,印度和斯里兰卡早已把中国市场纳入他们的“销售版图”,而后者更是直接瞄准了中国高端市场。斯里兰卡Hirdaramani集团负责人表示,进入中国市场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成为中国高端品牌的制造商,其二是在我们的客户群中,寻找已经深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借助其渠道加深市场开拓。”
听着耳熟吧?几乎和中国服装品牌当年进入欧美市场的战略别无二致。
在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不再是“你输我赢”,只有“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