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府杭州,如何再续传奇?
生意社11月5日讯 “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杭州”。作为国家“六大绸都”之一,杭州在浙江丝绸业中占有特殊地位。借日前在杭州举行的“2013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女装展览会”契机,本报记者专访了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会长费建明,这位业内资深专家告诉记者,本报《问诊浙江丝绸》系列报道在杭州丝绸人圈中引发了不小反响,也让他有话要说。
丝绸是产品,更是文化
记者:丝绸历来是杭州的金名片,但丝绸产业也在经受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考验,目前杭州丝绸在世界丝绸产业中地位如何?
费建明:近十年中国真丝绸商品进出口贸易已占世界丝绸贸易的80%,而浙江占比约40%,杭州占比25%以上;历年来,杭州的丝绸企业都名列真丝绸商品出口、真丝胚绸出口、真丝绸服装出口全国第一名;杭州丝绸企业上千家,中国丝绸企业竞争力十强杭州最多,中国丝绸商品品牌杭州最多。杭州的真丝绸商品国内贸易占比30%以上。
记者:我们都承认,对丝绸这个产品来说,仅仅有市场占有率是不够的,你怎么看待杭州丝绸的竞争优势?
费建明:丝绸是一个特殊的产品,拥有商品和文化的双重属性,衡量杭州丝绸的竞争力,要从这样的视角去看。我认为,杭州丝绸有三大优势,一是杭州有深厚的得到国际认可的丝绸文化;二是杭州形成了完整的丝绸产业链,从淳安的优质桑蚕基地、余杭的“中国丝绸织造基地”、到桐庐的“丝针织区域经济”、萧山和下沙的印染基地、以及杭州强大的设计队伍与服装制作、营销能力组成了既独立又合作的地区产业链;三是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国资、民资、外资共舞,市场活力强。
创新活力从哪里来
记者:相比新兴行业,传统行业同样面临着创新的压力,尤其是革命性的创新,杭州丝绸的创新活力从哪里来?
费建明:杭州丝绸创新首先有文化优势。目前杭州有一批丝绸博物馆与专题展示馆,还有世界级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人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挖掘丝绸产业的文化价值,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杭州丝绸紧跟时尚,在连续六年发布中国丝绸流行趋势研究的基础上,今年又进行了丝绸流行趋势的研究与发布,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国内最专业、最权威的中国丝绸流行趋势。我们还成立了中国杭州·意大利科莫丝绸促进联盟,并已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
还有科技创新,杭州上规模的丝绸企业大多已申请批准为高新技术企业,现在国外一些奢侈品牌纷纷到杭州寻找丝绸企业贴牌加工。当然,杭州丝绸企业近些年也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已经拥有一大批中国驰名商标。
亟待破解三大难题
记者:在您看来,杭州丝绸在发展中还有哪些难题有待破解?
费建明:我认为,第一是实体产业的坚守与转移。杭州丝绸企业已经面临招工难与人工成本高的巨大压力,所以必须未雨绸缪,思考解决实体产业的坚守与转移。首先应坚守,杭州毕竟有适宜丝绸产业发展的土壤和环境,是世界丝绸商贸的集散地;其次应适时将生产制造部分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而把设计和营销保留在杭州,用转型的方式实现实体产业的坚守。
第二是生产方式革命与营销模式创新。在我看来,不出十年,我们也许就不再有蚕农和缫丝工,唯一的解决之道是生产方式的革命。把传承了数千年的种桑养蚕方式蜕变成车间饲养方式,把人工自动缫丝进化到全智能缫丝。用彻底改变传统的革命真正解放生产力。杭州的丝绸企业开始主要做外贸,近十年涉足国内巿场,但十年网销已改变世界。杭州丝绸的营销模式显然还没跟上这种改变,能够在网上实现大部分销售的丝绸企业还很少见,甚至有不少企业至今还未“触网”,而只有营销模式的创新才能确保杭州丝绸勇立潮头。
第三是丝绸商品的高端化与平民化。关于这两种观点的争辩常见于报端,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就如服装产业应该只做范思哲还是优衣库的问题一样。一个产业,既有高端品牌,也有平价品牌,这是王道,是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品牌定位,是企业差异化营销策略的体现。殊不知“丝绸高贵论”唱得多了,也会间接抬升茧价丝价,以至于影响“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这一市场规律。所以,杭州的丝绸企业只要找准自己企业的品牌定位就行,不要再作高端化还是平民化的无谓思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