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棉质量差加重棉企成本负担
生意社11月12日讯 苏州纺织工程协会缪定蜀
“下辈子宁可讨饭也不搞企业!”这是近来一位企业老板对笔者说的话,话语中充满气愤,但更多却是对于企业现状的无奈。
现在已经接近年底,笔者通过与一些棉纺企业老板及技术骨干交谈发现,他们对新一年的行业形势缺乏信心。有位老板说,不是企业不努力,所有能够想到的措施和办法已经用尽,企业已经做出了很大调整,但是日子仍然不好过。有人说企业要转型,转型本来没错,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具备条件,尤其离纱线市场远的企业,如果一下子都转用化纤,考虑设备改造投入、市场,资金、工人的适应性等因素,在如此险恶形势下,企业也许损失会更大。
笔者从最近召开的上海国际纺织贸易洽谈会议上了解到,J21支纱国外报价2.65万元/吨,而国内保本价就高达3.15万元/吨,两者每吨相差5000元,根本无法竞争。东华纺织有限公司在盐城地区颇有知名度。最近笔者首次参加该企业计划会议了解到,除2010年企业效益较好外,从2011年到2013年间公司利润逐年下降,企业原有的积累早已耗尽,目前该企业库存棉花还可使用一个半月,配额至今未发。
棉纺企业的困难说到底,还是回归到了棉花问题上。国储棉收购价20400万元/吨,如果棉花等级较高,有条件做高档产品,对企业来讲多少能够平衡。然而,事实上,从一些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拿到的国储棉品质均较差,尤其今年的棉花,长度短,纤维偏粗,马克隆值大。河南一家棉纺企业的技术总管反映,从2009年到现在,新疆棉的品质一年不如一年,就拿今年收的新疆棉来说,同等级棉花纺制精梳40支纱,与澳棉相比,平均强力相差30CN~50CN(紧密纺纱),用进口AFIS仪器检测,澳棉短绒率为11%~12%,新疆棉则达到13%~14%,4分位长度澳棉32~33mm,而新疆棉为31mm左右,两者价位相差4000元/吨,该企业用新疆棉无法满足喷气织机用的机织纱,只能依赖进口澳棉生产,而进口量因有配额限制,所以不得不减少产量。多家棉纺企业不止一次谈到,有时从新疆私人手中购买的棉花比国储棉质量要好得多。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早在1999年出台的《细绒棉》国家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大幅拉开棉花质量差价。标准详细制定了包括检验项目、检验顺序、成包皮棉组批规则,并且出具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监督检验或公证检验。目前,企业反映收储棉没有以质论价,新疆产地棉花没有按国家相关标准严格执行,监督部门监督不力,棉花异纤、混等级问题仍然严重,使原本十分困难的棉纺企业更加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