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装周,能否叫响“汉工场”品牌
第二届武汉国际时装周暨首届服装博览会昨晚落幕。为期4天的时尚盛会,交易额突破30亿元。
今年,武汉市首次将时尚消费纳入十大千亿产业。而就在两年前制定的武汉市“十二五”规划中,“时尚消费产业”还未见提及。
据称,调整是为顺应产业变化。近几年,汉派服装产值以近40%的速度发展,现有服装企业1600余家,去年产值400多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2户,产值过亿的23家,民营经济比重达98%。
武汉服装商会会长刘树仁介绍,此次有近千家汉派服装参与武汉国际时装周。沉寂已久的汉派服装,会否藉此迎来拐点?
汉派服装抱团组建“汉工场”
9月,沌口经开万达广场,一家5000平方米的“超级服装店”横空出世。
它的面积约是普通服装店的100倍,上架服装达到3万件,来自武汉数百家服装企业。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汉工场”。
去年7月,武汉服装商会旗下14家企业联合出资,注册武汉汉派商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汉工场”品牌。公司法人、武汉市服装商会会长刘树仁直言不讳地说,这是向西班牙快时尚巨头ZARA学习,将“汉工场”打造成连锁零售品牌。与多数快时尚品牌一样,它将汇集众多武汉品牌服饰,统一贴上“汉工场”标签,在集合店里售卖。这是汉派服装发展30多年来,首次抱团闯市场。
时装周上,刘树仁表示,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创新,也为汉派服装突围撕开了一道口子。根据规划,“汉工场”将与大型购物中心合作,3至5年内覆盖全国。
一度沦陷三四线市场
去年,武汉服装产业年产值达400多亿元,在全国同类城市排名第6位,女装产销规模居全国第一。
然而,汉派服装的主要市场,却是全国三四线城市,武汉市场占有率仅为5%,更不提进军一线市场。
汉派服装曾经辉煌。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汉正街一些商铺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售卖服装,款式新颖、价格实惠,广受欢迎。“那时候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全国的客商争相采购汉派服装,然后运到全国各地去销售。”刘树仁描述起当年的情形仍很自豪。
2000年前后,服装迎来品牌化发展大潮,商场纷纷改走精品路线,没有及时转型的汉派服装日渐没落,相继被深圳、杭州、宁波、郑州等城市赶超。
业内指出,尽管发展了近30年,但汉派服装缺少有竞争力的品牌,缺少个性突出的设计师,艺术水平比较落后,对品牌的策划包装不够,制约产业发展。
据悉,深圳服饰企业产值1600亿元,自创品牌800多个;宁波规模以上服饰企业437家,中国驰名商标11个;相比之下,武汉市规模以上企业仅40余家,还没有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一线品牌。
期待汉派服装走向世界
“衣食住行,衣为首。我认为,服装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武汉市市长唐良智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信心。
10月,武汉市首次将以服装为代表的时尚消费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计划2016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
业内认为,武汉的服装产业优势依然存在,呼吁政府出台更多可行计划,例如资助企业参加国际服装展销会,帮助企业挤到台中央,让企业充分地表现自己。
唐良智还提出,企业在创新中要突破汉正街的思维定式。“所谓汉正街思维,就是早上看样,下午买料,晚上加工,第二天上街卖货。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我们要突破这种思维,要有品牌意识,要敢于创新,做自己的设计,创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