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时装周:需要更好吸金
生意社11月22日讯 如今,有不少人将中国国际时装周称为一场时尚盛宴,但其实这是一个偏差的概念,看一看世界四大时装周,就应该明白,时装周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包装精美的商业行为。16年前,中国服装行业蓬勃发展之际,中国国际时装周诞生,16年的发展,如今的时装周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就其商业性质和行为来讲,它的产业链依旧不完整。
之所以说它不完整,是因为有太多的秀都是始于T台,止于T台,根本出不了秀场,所以众多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诞生的时尚无法落地,消费者只能从国际大牌的产品中提取流行趋势,直到抄袭大牌的款式满大街都是,然后有些人开始批评中国的服装界、时尚界缺少原创力量,其实不是缺少,而是“被保密”了。
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出在看秀的观众上,虽然每场秀的观众席都是爆满,但“看热闹”的人绝对不比“看门道”的人少,而且前排嘉宾席中,有明星、有名人、有朋友、有领导,却很少看见时尚买手和商业人士的身影。时装周不仅仅是关乎时装,更是设计师、买家、媒体互通有无的生意平台,缺少了买家的“挑三拣四”,设计师作秀成为孤芳自赏,媒体扯破了嗓子宣传也是做无用功。
中国国际时装周发展了16年,中国的时尚产业发展远超16年,如今时尚买手在中国还是一个具有神秘感的职业,这是不应该的。他们应该是时装周秀场上最专业的观众,在国际大牌发布会的秀场,都是坐最前排的。他们会根据每场秀的流行趋势和流行元素进行整合、分析,并且用手绘的方式进行现场记录,随后会与设计师进行商讨总结,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来年的产品作出最精确的判断——颜色、款式、面料、市场定位、采买计划和采买方向等等。
在商业价值上来说,买手的分量远远大于名人与明星。但中国国际时装周在这一环节上显得异常薄弱,这一弱点让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时装周带动的商业价值成为被人诟病的证据。对待这个问题,笔者也打探了一些中国的时尚买手的口风,目前情况来讲,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已经发展成熟的时尚产地,对中国国际时装周还在观望中,他们认为中国国际时装周还在成长中,这些秀有的太阳春白雪,有的太像订货会,艺术与商业两极分化,还没有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点。
寻找艺术与商业的平衡点是时尚界永远的追求,相信这也是中国国际时装周努力的目标。当然,时装周的商业价值是综合的,除了拉动服装与时尚产业,一个如此盛大的活动带来的周边效益也应该是巨大的。纽约市市长曾经说:“纽约时装周创造出了逐渐在城市中蔓延的兴奋。”
曾经有一名政要被问及怎样才能让这个城市办好时装周,他给出的答案是“临界质量”。临界质量是指知识技术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新技术就会像裂变反应一样爆发,并剧烈扩展。“如果它仅限于一个小团队,那么时装周根本发展不好,它需要更多人参与,包括各个产业的领导者。”中国国际时装周怎样才能成为北京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应该成为组委会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