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大世界兴衰皆“布局”
生意社12月9日讯 因布而兴、曾为中国十大批发市场的郑州纺织大世界,最终却因新的城市布局,不可避免地被拆分乃至消失。
“要想发,搞批发。要想富,就卖布。”这是上世纪90年代,在郑州纺织大世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而今天,郑州纺织大世界的棉布区和窗饰区因为拆迁,已经消失在公众的视野,成为郑州这座纺织名城一个永远的符号。
此外,随着位于郑州南三环的锦荣和位于西四环的锦艺两个国际轻纺城的兴起,郑州市纺织市场的重心也开始向西、向南偏移。失去了棉布和窗饰这两大最重要功能区域,且硬件设施落后的郑州纺织大世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优势将越来越小。
根据郑州市的规划,拆迁后的郑州纺织大世界棉布区和窗饰区将成为金水路的西延工程。也就是说,被拆迁的老市场已经失去了重建和优化升级的可能,原有的商户可以自己选择出路,也可以搬进政府规划的纺织布匹类市场承接地——郑州锦艺国际轻纺城。
在城市优化发展的进程中,因布而兴、曾为中国十大批发市场的郑州纺织大世界,最终却因新的城市布局,不可避免地被拆分乃至消失,不免让人唏嘘不已。
一“布”赢世界
1995年,郑州纺织服装业发生了两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郑州银基商贸城二期市场开工,郑州纺织大世界投入运营。
郑州纺织大世界是一个村办企业,当时的创办者只是一个年仅20多岁的年轻人——李辉。
时间追溯至1983年。郑州市6家大型国有棉纺企业全部布局在西区。众多从附近国棉厂出来的工人,随便带点棉布,就在路边卖开了。时间长了,人气炒热了市场,也逐渐形成了友爱路棉纺市场,也就是郑州纺织大世界的前身。
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几百米长的友爱路上,几年下来,一下聚集了近千家商户。“当时马路两旁除了卖棉布外,其他做服装、小吃生意的也随即涌来。每到下班时间这里相当热闹。”李辉说。
1991年,郑州市提出“退路进场、还路于民”的决策,决定取缔马路市场。友爱路棉纺市场也名列其中。
在这种情况下,李辉当时所在的中原乡牛砦村表示愿意接受友爱路棉纺市场迁入。村委会投资6500多万元,建起了大型纺织品批发市场,市场占地9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商户1100多家。
1995年4月22日,郑州纺织大世界正式开业。商户生意好得不得了,商户最多时达到2000多户,来自江苏、浙江、广东的布料会集于此,从这里又批向四面八方,货物辐射到甘肃、辽宁、吉林、安徽、山东、山西、湖北等省地,一跃成为中西部最大的纺织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曾达到15亿多元。
“那个时候生意好做啊,我们都不零卖,没那个时间。每天顾客都是围住门,跟抢一样。”提及当时的盛况,一直做布料批发的老王仍感慨不已。
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波及地处中原的纺织大世界,很多摊位关门落锁,无人经营,部分区域摊位空置率达到30%。加上黑社会团伙的危害,到1999年,商户锐减至869户,出摊率仅占开业时的40%,陷入开业以来的最低谷。
2005年,几经努力,郑州纺织大世界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市场又重新红火起来,当年成功跻身于“全国十大批发市场”之列。
郑州纺织大世界的兴起不仅带动周边形成了布匹、辅料、窗帘、床上用品、缝纫设备等纺织品及附属产品批发零售的产业链,而且对郑州民营服装加工业的兴起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市场建立之初,我们就引导商户给企业直接供货,虽然利润低点,但是量比以前增加了很多。在示范效应下,更多的人感觉是大势所趋,也纷纷效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郑州服装产业有60%以上的企业都在纺织大世界提货。”已身为郑州纺织大世界总经理的李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