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智能化又进一步
生意社12月9日讯 近年来,纺机企业和纺纱企业通过设备和工艺的升级应对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步伐越走越快。特别是在纺纱设备工艺联合方面,经过大力推广,此类技术已经在国内许多纺纱企业得到了运用。不过,目前这些技术距离自动化、智能化纺纱无人车间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一些勇于创新的企业又瞄准了新的突破点。
工艺联合解决用工难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中国的纺织行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调整期。在这期间,如何减少用工成为纺织行业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减少用工一方面要靠单台设备的产量、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要靠纺纱设备的工艺联合。在改革开放初期,国产传统纺纱成套设备万锭用工大约300人。随着清梳联和自动络筒机的普及,纺纱万锭用工降到了100人左右。而近几年,100人的万锭用工也成为纺纱企业的负担。所以,清梳联、粗细联、细络联、粗细络联等技术开始在行业全面推广。目前,通过使用国内最先进的纺纱成套设备,一些企业可以将万锭用工控制在16人左右。
传统环锭纺生产线包括“清、梳、并、粗、细”5个工序。目前,后纺工序中的细络联、粗细联、粗细络联,前纺工序中的清梳联等技术已经在国内的许多纺纱企业实现。在其他工艺联合逐步实现的情况下,梳棉、并条、粗纱之间的联合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认为,目前梳棉、并条、粗纱工序之间的联合,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国内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因此制约了纺纱成套设备由自动化向智能化的发展。
随着一些研发项目的进行,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日前,青岛东昌纺机制造有限公司与德州恒丰集团、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联合成立的智能化机器人项目就有效地解决了纺纱过程中梳棉、并条、粗纱工序之间联合的问题,该项目的成功将标志着纺纱机器人的研发进入实质阶段。
机器人融合多项技术
据青岛东昌纺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起强介绍,智能化机器人可以运用智能控制、伺服电机、红外线定位、智能识别等技术,将纺纱条桶从前道工序取出,经过运输、定位,输送到下道工序。再加上自动生条、断条功能,智能化机器人就能实现梳、并、粗工序的完全连接。
刘起强说:“智能化机器人与人工不同,它可以24小时连续工作,不用换班。在设计中,我们也充分考虑了设备运行的多种情况,比如,连接梳、并工序和并、粗工序的机器人将采取不同的设计,充分考虑机器人与设备、工艺配合的问题。如果项目能够实现,前纺工序将实现完全的自动化,工作人员在监控室里就可以完成工作。”
一些先进的纺纱企业曾经提出,希望新上马的设备能做到10年之内不落后。但是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加使一些几年前还在大量上马的设备逐渐进入淘汰落后的行列。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只有不断研发更先进的设备才能满足这些企业10年不落后的要求。
刘起强介绍,智能化机器人项目将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在工艺流程、自动化程度、劳动安全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说:“企业不能安于现状,只有拿出更高端的产品才能巩固自身的优势,建立品牌,进一步占领市场。”据了解,该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操作系统的设计工作,下一步将开始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工作。
针对纺纱企业研发
东昌纺机的智能化机器人是用于工艺联合、产品输送的工业机器人中的一种。据相关专家介绍,国内有一些企业在研发用于工艺联合的工业机器人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这方面就颇具实力。但是,这些企业研发的多为通用型工业机器人。纺纱企业对工业机器人有一些特殊要求,东昌纺机的智能化机器人项目在这方面具有优势。
据了解,目前,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致力于打造新型无人化棉纺数字工厂,公司在棉纺工序连续化和智能化柔性物流仓储系统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也生产用于化纤企业的全自动落筒机器人,可以实现从卷绕机上自动落丝、从落筒机上到台车的自动装车、自动打印小标签和工艺卡、自动存储每个丝饼生产过程信息、工艺过程无人干预、确保尾丝方向一致等功能。
跨领域的企业合作也是东昌纺机智能化机器人项目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刘起强说:“智能化机器人项目主要由3家单位合作承担。西门子公司向东昌纺机提供技术支持,包括伺服电机、自动识别技术,他们还和东昌纺机联合开发操作系统。东昌纺机则主要负责智能化机器人的总体设计和生产制造。在未来,德州恒丰集团将是我们的首批用户。”
高勇表示,由青岛东昌纺机制造有限公司与德州恒丰集团、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合作的智能化机器人项目如果能够顺利完成,那就意味着国产纺纱成套设备由自动化向智能化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