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心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生意社12月11日讯 近年来,伴随着现代化、智能化产业的兴起,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业也正积极转型。然而,技术、设备和管理方面的制约也如影随形,像一块块巨石横亘在纺织企业面前。
正是出于现实的迫切需要,产学研用模式恰逢其时地成为企业的突破口。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注意到,发展纺织行业的关键在于树立“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理念,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科的交叉融合尤为重要。尤其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产学研用合作更是必不可少,而为了充分进行合作,企业和科研院所已经开始了“量身定制”式的模式探索。“十一五”期间,纺织产业在提高创新能力及建立创新机制等方面成绩显著,1/3获得行业科技奖励的项目是产学研用的成果。
其实,在纺织行业中,产学研一直都备受提倡并被积极践行,产学研概念也在进一步向产学研用深化。但是,在过去的产学研用合作中,企业普遍对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耗时太长抱有担心。
记者在采访中也深有体会,记者针对海藻纤维产业化项目采访青岛大学教授夏延致时,夏延致表示,对科学技术产业化需要抱有平和心态。据他描述,海藻纤维的研制始于2002年,研制初期就与数家企业开展合作,但是海藻纤维从理论研究到产业化生产耗时10多年时间,期间也有部分企业选择终止合作,当然也有很多企业新加入进来。从海藻纤维的理论研究到第一根海藻纤维的诞生就耗时3年多,而从实验室小试生产线到现在工厂量产更是需要反复调试,面临着众多问题,工作量极大,可见从理论研究到商品化着实是一条漫漫长路,急不得。
然而,我国纺织行业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民间资本的短期逐利性的特点使得民营经济更倾向于产学研用项目能够在短期内迅速见效,没有耐心等待投资科技成果的转化。这也使得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用合作浮于表面,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明确表示,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从研究到产业化发展,是创造财富、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非常急切,但是高校并没有多少现成的可供转化、有价值的成果。这就像在水管下面有10个桶,但水管上面却没有多少水。
如何才能解决这种“供水短缺”与“需求急切”之间的矛盾?侯建国谈到,关键是要处理好高校、科研机构、产业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希望企业更加支持高校的基础性研究,因为一项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化,走的是“基础科学→应用研究→设计试制→批量生产→销售”的线性创新道路,这条道路往往需要走较长一段时间,甚至需要经历十几年。可见,产学研用合作确实是一条捷径,但是科技成果需要较长时间的孕育才能结出产业化的果实,也希望企业可以循序渐进,抱着“放长线钓大鱼”的心态开展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