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储制被指极端扭曲市场 棉花高库存堰塞湖
生意社1月4日讯 据了解,2011年国家实施棉花托市收储政策以来,棉花收储价格从19800元/吨提高到了20400元/吨;但与此同时,国际棉花价格却一路下跌到15000元/吨。为了减轻国内高棉价给棉纺企业的压力,国家目前实行了3:1的进口配额发放比例,这对于处在亏损边缘的棉纺企业来讲可谓杯水车薪,但更让企业发愁的是,收储以来,棉花质量反而大幅下降。据反映,为了能够达到国家收储等级,把高等级棉花和低等级棉花进行掺兑已经成为潜规则,混合之后的棉花,纺高端纱不达标,纺低端纱又太浪费,这让企业很难把握。
“拍到的棉花,有时候真的没有办法用,所以都不敢拍了。”陈娇兰坦言。
除了怨声载道的企业,曾受益托市政策的农民也开始不买收储的账了。
收储政策出台的最大动因,在于保护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但棉花收储3年来,棉农到底获利多少却要打上一个问号。从棉花种植面积来看,尽管2012年收储价格每吨提高了600元,但种植面积同比却下降了10%。
“收储以来,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甚至包括采摘成本都在涨,国家补贴的钱很难留在我们的口袋里。”新疆一位棉农对记者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杨世滨表示,现在是种棉花的人没有多得钱,使用棉花的人用不起。依我们看,很简单,一定是流通环节中产生了很大费用。
豆农与棉农的境况相似,多位黑龙江地区的大豆种植户向本报记者反映,从2008年实施大豆临储政策以来,临储大豆价格已经从每吨3700元涨到现在的每吨4600元,但从收储政策上获益最多的却是那些贩卖原粮的经销商。
“市场应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但目前连基础性作用都没有,整个粮食市场就是个政策化的市场。”粮食问题专家程国强表示。
在程国强看来,一方面粮食市场继续被严重扭曲,整个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被破坏;另一方面由于价格持续上涨,国内外比价差距越来越大,粮食进口将会持续大幅度增加。
据了解,临储政策实施以来,市场形成了罕见的粮价只涨不跌的趋势,而更具价格优势的进口大豆、棉花趁机疯狂涌入。海关总署统计,近年来中国大豆进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进口量相比2004年增长189%,对外依存度高达80%。
同时,我国也是世界棉花进口第一大国,每年进口棉花200万-400万吨,占世界棉花出口的1/3。但这还不是最严峻的,更严峻的是,随着棉花收储总量的快速增加,库存风险正在放大。
本报记者查阅资料计算得出,我国过去两年收储约1000万吨棉花,占全球库存的60%,这相当于我国纺织业一年的棉花使用量。国家为收储占用了2000多亿元的资金,再加上巨额的仓储费用,每储存一年棉花要下降一个等级的损耗费用,可以说财务负担十分沉重。
而如此巨量的库存,就像悬在中国棉花产业头上的堰塞湖,收储政策走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继续收储,资金压力大,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如果放出库存,市场剧烈波动,又将伤及国内棉农,重创我国棉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