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经济学家批评秘对中国服装采取反倾销措施
生意社1月8日讯 1月2日,秘鲁经济学家伊万?阿隆索在秘主流报纸《商报》发表文章,批评秘国家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局(INDECOPI)对中国34个税号的服装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其观点如下:
近期INDECOPI发布的该案终裁报告并没有完全反映其多达900页的技术报告所涵盖的全部信息。INDECOPI决定对中国向秘出口的衬衫、袜子、裤子、Polo衫、内衣5个类别下的34个税则号的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因为上述产品“可能会对当地产业造成损害”。值得注意的是,该局并未使用“确定会造成损害”的说法。
报告称,将有145家当地服装企业遭受“可能的损害”。而这100多家企业与秘共计16000家的纺织企业相比,只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甚至不能被称作“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其“2009年至2011年纺织品产量受到冲击”的说法不具有代表性。就算他们有代表性,那么根据调查,这145家企业近年来服装产量平均增长15%,当地市场销量增长19%,雇员增加,工资上涨,哪里有“损害”?
INDECOPI或许会说,近年来国内市场发展很快,但是由于进口中国服装(9.53, 0.00, 0.00%)价格低,因此秘国内生产商失去了应得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而且库存增加。以2007年为例,称当年服装企业的利润率为15%,而2009年至2011年,中国服装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导致当地企业利润跌至9%至10%之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利润率低了,但是他们扩大了生产,雇佣了更多人手,说明利润率是这些企业主所能接受的。
INDECOPI关于当地企业库存增加了30%的论断是有倾向性的,是想让人理解为是不正当竞争造成了本国产品滞销。但这种计算没有把当地企业提高产量的因素考虑进去。2009年这些企业生产了1.51亿件服装产品,2011年达到了1.73亿件,库存与产量比率仅从13%提高到15%,这根本没有伤害服装业。
INDECOPI的基本论点是尽管秘鲁市场增长了,但中国服装使秘国内产业失去了市场份额。然而,市场发展是因为有人把它做大。秘进口商能用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拥有高效的销售渠道,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是很自然的。正是他们使秘服装市场迅速发展。
总之,INDECOPI没有证明中国服装产品对国内服装产量造成“损害”,而反倾销措施肯定将导致大多数消费者所购买的服装缺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