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制造业变迁下的瓶颈与路径
技术人员曾被冷遇
海宁马桥经编园区是浙江省首批省级特色工业园区,虽然只是镇域经济规模,但2013年园区实现工贸收入329.04亿元,利税15.5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达206.36亿元。
走在海宁马桥经编园区丰收路、海宁大道等主干道上,沿路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经编企业,涉及原料、织造、深加工、成品等。
海宁马桥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入园企业508家,85%以上从事经编及相关产业。数据还显示,马桥经编园区2012年平均每亩土地产值395万元,人均年产值达到153万元,人均利税6.7万元,远远高于全国纺织行业的平均水平,尽管如此,类似于陈峰这样的技术人员薪资水平却长期较低。
陈峰毕业于浙江省内一所知名的工科学校,学的是纺织工业,他2007年毕业后就进入海宁马桥经编园区一家企业。在他看来,当时公司并不是很重视技术研发,所以造成了技术人员收入普遍较低。
陈峰刚入职时每月的工资只有1500多元。最近两年虽然工资水平有所上涨,但也只与公司普通后勤人员持平。
陈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原来产品基本上没有技术含量,质量参差不齐,讲究的是跑量。
“只要生产出来就有市场销路,为何还要技术研发?”当地一经编公司高管反问道。
“哪一个企业出现了一个好销售的新品种,老板就让技术人员去弄一块样本过来进行破解”,海宁马桥经编总部大厦内一位经编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像破解软件一样,破解后就进行抄袭生产,技术研发人员做的工作不是埋头研发,而是如何破解抄袭其他企业的产品。一家企业研发一套新产品的成本可能是200万、300万,但抄袭成本只有几千元,一旦破解成功,企业就可以自己照着生产。
“研发人员的工资比管理人员的待遇都要低,所以技术研发人员跳槽频率非常高。”上述经编公司负责人表示。
技术“拷贝”导致严重同质化
眼下,陈峰的工资已经涨到6000多元/月,待遇改善的背后是企业对技术研发的重视。
几年前,随着经编行业总体形势良好,许多企业都增添了生产设备,生产能力不断扩大,这一状况到2011年发生了转变。2011年以后,不少经编企业的销售出现困难,利润增幅下降,资金紧缺。
“公司2012年基本上做多少亏多少,买进价格是19元/吨,卖出去也是19元/吨,还不包括人工、物流成本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行业进入门槛过低”。海宁市一家经营经编原料的企业负责人抱怨道,两年前,不少资本进入该行业,导致产能过剩。统计数据显示,过剩率达到50%。
上述经编原料企业负责人称,由于缺乏技术研发,产品没有竞争力,为了抢占有限的市场需求,各个企业竞相压价,导致价格更低,企业经营越来越难。
“据我了解,目前园区内经编机开机率不到50%。”2013年年中,马桥经编行业协会理事长、海宁市超达经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章宝阳曾公开表示,产能过剩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是造成企业处境艰难的主要因素。
2012年以来,不少经编企业关门的关门,倒闭的倒闭,经过行业洗牌,到了2013年,经编产能有所压缩,销售压力也得到缓解。危机过后,不少企业开始重视技术研发。
面对整个行业的不利局面,同时也为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海宁市马桥街道下发了《关于促进马桥街道(经编园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2011年,马桥街道安排600万元资金,用于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奖励创新与人才。
据海宁马桥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介绍,围绕科技创新,园区先后建立了技术、信息、培训、检测等几大中心,同时与东华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科技合作,通过建立实验工厂、经编产业专家服务组、经编技术学会、创新平台、产业联盟、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平台,引导企业走差异化、高端化路线。
数据显示,近年来,马桥经编园区企业已累计研发出国家和省级新产品670多个,获得各类专利1000余项,8家企业和产品获得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6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具备2000多种经编产品的生产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服装、灯箱广告、交通、风力发电机叶片、游艇等领域。
上述经编企业相关负责人称,技术“拷贝”现在行不通了,如果继续抄袭,没有自己的核心新产品,市场拓展没有优势,难以开发新客户。
技术创新非一朝一夕
近年来,马桥经编产业在技术创新与研发方面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目前仍面临着不少的现实难题。如新产品开发和附加值提升方面,特别是后整理,由于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目前园区企业拥有水洗机、定型机、压延机等后整理设备184台,仅能消化1/3左右的产量。由于染整企业面对的市场很大,又缺少竞争,导致了这类企业多忙于低端产品的生产,无暇顾及新产品开发,而后整理恰恰又是经编新产品研发的重要环节。
此外,产业链延伸和优化亟待拓展。为此,园区通过举办经编设计大赛、组建米莱时尚创意公司、引进捷特时尚公司等作了很多终端产品的探索与尝试,但由于品牌塑造成本较大、设计成品需要市场认可周期等原因,更多的企业还是愿意把精力放在销售渠道上,而大部分成品企业也只是把经编产品作为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技术创新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历一个漫长且痛苦的过程。”海宁经编行业一企业主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不仅需要市场需求的引导与刺激,更需要企业自身在成本、人才等方面的积淀,如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成功率等。
温州·皮鞋
库存压顶中国鞋都徘徊前行
“生意难做。”这成为张丽(化名)春节期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她在温州做了十余年的鞋业生产加工生意,可以说见证了温州这座“中国鞋都”从快速崛起到当前洗牌转型的整个过程。
在全国鞋业中,温州的地位举足轻重,其规模、数量首屈一指,奥康、康奈、意尔康、红蜻蜓、蜘蛛王、日泰等知名品牌鞋企均诞生于此。据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最新数据,2013年,温州鞋革行业共完成了工业总产值852亿元,这相当于温州全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18.48亿元总产值的五分之一。
不过近年来,随着劳动力返乡,土地、能源、环保等生产要素成本的叠加影响,温州不少鞋企举步维艰,部分鞋企向东南亚,或河南、江西等内地省份外迁。尽管如此,对于张丽这样的个体企业主而言,眼下最关心的是鞋厂的库存问题。
棉鞋滞销
温州西郊,一个名为双屿的小乡镇,有着“中国鞋都”之称,双屿更成为鞋的代名词。
走在园区的主干道上,两侧都是密集的鞋厂。据园区管理人员估计,双屿已形成皮革、皮鞋、皮件三个主体产业和皮革化工、鞋用材料等配套较完善的鞋革产业链,大小鞋厂约4500家,高峰期这一数字曾接近6000家,从业人员达35万。
“童鞋48元、皮鞋98元”,在不少鞋厂前,就地摆放着低价处理的鞋子,从标价来看,这些新潮的鞋子售价比外面鞋店便宜不少。“能一点是一点”,驻场的一位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这些都是库存鞋子,公司棉鞋都还没有卖完。
张丽的鞋厂位于双屿鞋都二期,令她头疼的也是库存问题。最近,关于温州品牌鞋企皮棉鞋在国内市场严重滞销、大力度促销的消息不断。
张丽的库存焦虑并非个例,奥康国际(603001,SH)旗下的奥康皮鞋是目前男鞋市场最为畅销的品牌之一,其在2013年中期财报中亦指
出,2013年,对于鞋行业来说,是面临较大挑战的一年,消费市场不景气,消费者信心呈现下滑态势,电子商务、购物中心等新零售渠道分流消费群体,鞋行业整体出现增速放缓、库存增加、效益下降的局面。
张丽坦言,自己公司2013年的棉鞋销量,只有2012年同期的六成。同处鞋都二期的温州华美妮鞋业公司正在努力拓宽来年的销售渠道,公司门前挂满了鲜艳的彩幅,以欢迎前来公司实地考察的全国各地经销商、代理商。
“为了降低库存,鞋厂不断降低代理商的门槛,向网络零售转型,如下沉区域代理权,原来代理权集中在省级,只要找省级代理商即可,现在则必须下沉至市级,甚至区县级”,在采访中,双屿鞋都一鞋厂负责人诉苦道。
上述鞋厂负责人称,现在直接下沉至区县级后,中间环节的代理“盘剥”减少,售价也相应减少,原来一双女鞋要卖150元,如今卖100元即可,鞋厂通过降低售价来刺激市场消费。
温州鞋业徘徊前行 与张丽的鞋厂主要立足内销市场不同,温州市长发祥鞋业有限公司主要做出口贸易,眼下的行业库存困境也给这些外贸鞋厂带来启示。
据温州鼎力品牌管理咨询机构首席顾问周剑东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双11”后至今,全国各类鞋业实体店铺关了约7000家。目前,鞋类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库存压力,以淘宝为例,2013年“双11”360亿元的销量背后,可能剩下了800亿元的备货,其中约有300亿元是鞋类产品。
就温州而言,据不完全统计,其生产数量约占全国的25%。如果这些库存无法处理,一方面将影响当地鞋厂的资金回流,另一方面这些库存到了来年,色泽等都会变差。
从事鞋业生产与贸易已有20多年的廖先生,目前是长发祥鞋业的副总经理。这家鞋厂坐落于鞋都产业园区二期16号地块,属温州市成长型中小企业,主要生产各种高档皮鞋、运动鞋、休闲鞋等,年均有240万双的订单量,主要为美国、法国客户做订单生产。
廖先生对记者表示,近几年来,早期在鞋厂打工的不少从业者出来单独办厂,导致产能增加;同时,与外贸的反季节性生产可有效避免高库存不同,内销更多的是当季生产,由于鞋厂采用的是机械化,生产周期大大缩短,两三天就能生产出当季鞋子。而办厂主体的增加、生产周期的缩短等因素增加了行业的产能,但市场的容量有限,目前整个市场供大于求。
面对这种困境,廖先生表示,自己公司一直努力走差异化竞争,包括增加外贸订单、减少成本以及做真皮、自然皮等毛利相对更高的鞋子。
实际上,鞋类产品一直是温州乃至浙江传统外贸商品的支柱之一,从最近三年的鞋类产品工业产值、出口货值数据来看,温州的鞋业发展似乎陷入了徘徊的状态。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温州鞋革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30.8亿元,同比增长6.51%;2012年为832亿元,同比增长了0.21%;2013年,工业总产值为852亿元,同比增速为2.34%。
- 天津高新纺织工业园搭车一体化 定位有提升 (11-30 08:27)
- 虎门镇服装产业借助电商实现转型升级 (11-27 13:46)
- 两化融合推进大会将办 重点推广“纺织之光”成果 (11-27 10:33)
- 苍南:“互联网+”助纺织业快速成长 (11-26 08:16)
- 国务院发新消费引领指导意见 推动转型升级 (11-25 14:17)
- “世界工厂”东莞被指一年关停4千企业 (11-25 14:15)
- 10月纺织品服装出口再创半年新低 企业需转型升级 (11-25 08:34)
- 沭阳:龙头企业助推纺织业转型升级 (11-24 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