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幅赶不上通胀 香港最低工资争议中上升
第一财经日报 郭兴艳
从有名无实到争议中实行,足足用了79年,香港才有了法定最低工资。
香港首个法定最低工资水平定在每小时28港元,并于2011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两年后即2013年5月1日,法定最低工资提升至每小时30港元,增幅为7.1%。
然而,劳资双方的拉锯仍在继续。正如一枚硬币,法定最低工资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经济状况良好时,一切运作畅顺,但若经济出现转向,反面效应才会渐现。
各方博弈催生法定最低工资
1932年香港便有了最低工资条例,但一直没有实质内容。
上世纪50~70年代,纺织业是香港支柱产业,彼时香港被指为“血汗工厂”。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经济转型贫富悬殊开始加剧,当地工会开始要求订立最低工资,最低工资这一话题才进入香港社会引起广泛讨论。
为回应社会对为低薪雇员提供工资保障的诉求,2008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宣布推行法定最低工资。
在政府制定主体法案的同时,行政长官委任临时最低工资委员会,负责向行政长官建议首个法定最低工资的水平。
临时最低工资委员会的成员来自劳工界、商界、学术界和政府。该委员会的任务在于:将法定最低工资定在恰当的水平,在防止工资过低、尽量避免低薪职位流失,以及维持香港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几项目标之间取得平衡。
2010年7月17日,香港立法会通过《最低工资条例草案》,为法定最低工资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如雇主欠付最低工资等同欠薪,可被检控。一经定罪,最高可被罚款35万港元及监禁3年。
同年10月,临时最低工资委员会向行政长官建议,将首个法定最低工资水平定于每小时28港元。该建议获接纳,并由立法会通过,从2011年5月1日起实施。
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称,最低工资定于28港元,是2009年工资中位数58.5港元的48%。法例实施后,可令低收入者的工资平均增加16.9%,约31.46万人受惠,占香港雇员总数的11%,全年薪金支出将增加33亿港元。
低薪行业主要是指零售、饮食、物业管理、保安及清洁服务等15个细分行业。实施最低工资后,《最低工资委员会2012年报告》称,整体低薪行业的工资中位数,从2010年4~6月的7900港元上升至2011年5~6月的9000港元,升幅为13.9%。
低薪工种流失率或上升
然而,围绕法定最低工资的争论从未间断。
由于低薪行业的整体盈利率较低,不少人担心法定最低工资会减低行业招聘意欲,甚至大幅减少人手,会令部分利润微薄的企业转盈为亏甚至倒闭,变相令大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恶化。更有人认为,法定最低工资将影响香港的竞争力。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雷鼎鸣教授一直坚持反对最低工资立法。他多次撰文表示,最低工资会导致弱势社群及青少年失业是经济学的主流结论,而大财团往往是最后得益者。
最低工资委员会报告称,从目前情况来看,法定最低工资令低薪阶层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香港仍几乎是全民就业,甚至出现了如洗碗工等工种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与租金等成本上升比较,仍属于可接受范畴。香港在自由经济体排名中仍然位居前列。
最低工资委员会通过涵盖整体经济状况、劳工市场情况、竞争力及社会共融四个范畴的“一篮子指标”,来评估首个法定最低工资实施所带来的影响。评估显示,首个法定最低工资水平的影响目前是正面多于负面,但这主要是由于2011年香港经济比预期强劲,很大程度舒缓了法定最低工资对经济、就业市场及企业带来的压力。
雷鼎鸣也认为,香港实行最低工资期间处于经济扩张期,目前仍未有足够数据证明最低工资对香港带来的影响何在。
但对于低薪阶层来说,最低工资仍只是杯水车薪。多个团体组成的民间争取最低工资联盟调查称,65%受访者要求最低工资增至每小时33港元或以上。联盟要求在高通胀下,最低工资应增至35港元。
最低工资委员会则认为,香港整体经济增长已开始显著放缓,外围经济环境渐趋严峻,故在两年后提出将最低工资从28港元提高2港元至30港元。
香港教育学院亚洲及政策研究学系副系主任周基利教授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最低工资带来涟漪效应,推动了其他工种的工资,某种程度上导致低薪工种员工流失率上升而出现短缺。
他认为,最低工资的升幅仍追不上通胀,无法解决在职贫穷问题,同时政府应考虑将两年一次的检讨期修改为一年一次。